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那些不屈的力量让我们前行:写在汶川地震一周年
2009-05-13  人民日报  任仲平

字体大小:

  (三)仿佛是一种回答,更是一种象征。

  一年前,都江堰—汶川公路沉埋于垮塌的山腹。“挺进汶川”,曾是救援部队最渴望的目标也是最难打的硬仗。那条在余震中时断时续的“生命线”,成为全国人民心头之痛。

  一年后,汶川传来喜讯:全长82公里的“都汶生命线”定于5月12日正式通车,都江堰至映秀镇全长近26公里的高速公路,也将双向通行。

  大地震没有击垮中国人民。如同一家英国媒体所言,震灾造成了伤痕,“但我们也看到了忍耐、尊严、勇气和爱”。在这永载史册的沉重苦难中,大勇与大爱,让中华民族挺直不屈的脊梁。

  汶川大地震之后,没有发生饥荒,没有出现流民,没有爆发疫情,更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悲痛中的中国,创造了人类救灾史上的奇迹。

  震后不到三个月,数百万户住房损毁家庭的过渡安置,基本完成;

  寒风蚀骨之际,中华大地掀起“暖冬行动”,四面八方踊跃捐助的棉被棉衣,带着全国人民的体温,温暖着每一幢板房;

  春天来了,越来越多的受灾百姓离开板房,搬进新居;越来越多的遗属重组家庭,用坚强的微笑迎接新生活;越来越多的孩子离开“帐篷学校”,走进全国各地援建的新校舍;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最平凡的处境里,诠释生命的意义,寻找生活的出路……

  3个月,半年,一年,几乎每天都有新开工的项目,每天都有新推进的道路。

  一年来,川甘陕三省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完成投资3600亿元,农村住房维修加固完工99.5%,98%受灾工业企业恢复生产;

  一年来,18省市援建四川的资金已达394.75亿元。39个重灾县所需重建的3340所学校七成已开工建设,今年底95%以上的学生将搬进永久性校舍学习;

  一年来,巴蜀大地经济仍然保持较强走势。地震百余日,经济急剧下滑的势头就被遏制,经济走势图呈V型探底回升。四川人仿佛用这个象征胜利的“V”字,宣告“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

  一年来,多达78亿元的四川重建投资,用于恢复公共文化设施,保护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损毁于大地震的世界文化遗产二王庙重新站起,千年都江堰经保护安然无恙,川北群山之巅“云朵中的民族”笑容依然动人……

  物质重建,文化重兴,社会重构,短短的一年,灾区沿着这三个维度,一砖一瓦重绘破碎的山川、倾覆的家园。

  如果说突如其来的灾难最能考验一个国家的意志,那么漫长艰辛的重建则最能测试一个民族的坚忍。那些废墟上升腾的希望,灾难中萌生的力量,让人在毁灭中见证复生,在痛苦中感受坚强。

  岷江之畔,滔滔江水奔腾而过,巴蜀之地,精神永存,魂魄犹在,文脉不绝。

  (四)是什么支撑一个民族在灾难中不断创造感动世界的奇迹?是什么让“世界猛然发现了一个在危难时刻闪耀着人性光辉的伟大中国”?

  美国历史学家胡克说过,判断一个社会能否解决它所面临问题的依据是:“它的领导层的质量和它的人民的品质”。汶川大地震以最惨烈的形式,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带给了中国,但也正是在应对这些困难和挑战中,人们看到了“领导层的质量”和“人民的品质”,看到了上下同心造就的万众一心,看到了由此迸发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抢险救援的危急关头和灾后重建的关键时刻亲临一线,所有中央政治局常委都曾走进灾区,走进最需要他们的人民中间。“党和政府一定会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一句朴实的承诺抚慰了悲痛中的灾区群众,感动了中国,打动了世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感叹: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在抗震救灾中表现出的专注和积极态度,值得所有外国朋友尊重和赞扬。

  抗震救灾一年来,党中央第一时间发布全国总动员令,第一时间启动国家一级应急预案,第一时间部署公开透明的信息发布,第一时间从各大军区调集十万大军,第一时间调动全国各种资源汇聚成救援合力。震后27天,国务院颁布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震后四个月,在公开征求国内外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正式发布——处变不惊、 沉着应对,总揽全局、运筹帷幄,外媒评价“中国已具有较高水平的现代化国家管理能力”。

  无论是在救援现场,还是在急救帐篷,无论是在临时过渡房,还是在震区孩子寄读的异地他乡,无论是汇集共产党员真情的“特殊党费”,还是凝聚全国人民爱心的无私捐助,这一年,中国人民以自己的方式,诠释着感天动地的“人民品质”。在波澜壮阔的抗震救灾斗争中,13亿中国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从容,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心和热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勇敢和智慧。

  “地动山摇摇不散中华魂魄,山崩地裂裂不开万众一心。”这灾区大地最醒目的标语,成为“中国力量”的最好注脚。坚定的领导层,坚强的人民,让这块灾难频仍的土地,蕴藉着中华民族向死而生的期待,书写着共和国浴火重生的希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我国科学家在汶川地震发震机理研究获新突破
· 四川3.8级地震触动校园警报 千余师生提前36秒逃生
· “总理让路女孩”读小学 校长称不搞特殊
· 5·12两周年重访 幸存儿童摆脱心理阴影了吗
· 我国科学家研究揭示汶川地震内部断层结构变动
· 工程院院士陈厚群:汶川地震与三峡蓄水无关
· 国际社会和舆论高度评价汶川地震救灾及重建工作
· 四川省启动百所“手拉手红领巾书屋”援建项目
· 坚强迎接未来:高校师生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 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举行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