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19天,胡锦涛总书记在大巴山深处防震棚的黑板上写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在号召灾区自力更生、奋起自救的同时,中央果断作出恢复重建的重大决策,启动对口支援机制。震后 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
“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这一科学决策是灾后重建中最大的创新。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造就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山东—北川,广东—汶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把北川当作山东的一个县来建”、“都江堰就是上海的第20个区”,“对口援建是检验东部各省综合实力和政治觉悟的窗口”——原来相距遥远的两地,从此手足相连。
江苏人把“苏南模式”带进绵竹重灾区,以市场化手段援建开发区项目;浙江人将“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创业精神,注入青川那一方水土……资金、人才、产业迅速从东部向灾区集结转移,东部先进的改革经验与管理模式,也迅速在重建中推广传递,生根开花。
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们赞叹:大灾之后,由中央统一安排,发达地区支援灾区的做法,世所罕见。“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是救灾速度和效率的保证”。
对口援建,让西部重镇从地震的阴影里迅速走出,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带来了新的起点、新的出发,加快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步伐。对口援建,让“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找到了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支点,与灾区协力同心,谱写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篇章。
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汶川大地震以一种猝不及防的特殊方式,验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验证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和“制度活力”,也验证了我们党的决策能力和执政能力。
(六)这一年,我们用13亿人的同风共雨,将民族精神的内涵拓展到新的疆界。
“在八级地震的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是那么令人惊讶的现代、灵活、开放”,大地震之后,世界如此感慨。灾难中呈现的伟大中国,废墟上站起的大写的“人”,诠释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精神。
这一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并以无数感人的细节和执着的坚守,给予我们新的震撼。
山崩地裂,灾区人民替整个民族承受了巨大灾难。共和国版图上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做灾区人民最坚强的后盾”,强烈的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升华。
当习惯冬日暖气的山东大汉,在寒冬阴湿的板房里纷纷病倒,北川人感动得喊出“鲁川同心”;当上海人不辞辛劳,为各乡镇重建项目夜以继日地奔忙,都江堰人说:“你们感动了一座受伤的城市”。
真情在这片走向复苏的热土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样让全国人民真切地感受到,“山河可以移位、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念永远不会倒塌”。与灾区人民甘苦与共,让每个人深深懂得什么是“祖国情结”,体会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血浓于水的彼此关爱。
一场大灾难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情感。曾有人担心,这种精神会在琐碎的生活中逐渐磨灭,那些心手相连的情谊和震撼心灵的感动会让位于世俗的计较,回复于日常的淡漠。然而一年为证,这情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消失。相反,它经历了从“非常”到“平常”的考验,完成了从“瞬间爆发”到“静水深流” 的转换。在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中,亿万中国人日日夜夜的坚守,全国人民点点滴滴的努力,见证着抗震救灾精神的永生。
我们看到,在地震初期的生命大营救中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爱国热情,理性地投入到灾后重建之中。14.5万志愿者赶赴灾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医务人员和教师,深入灾区的一顶顶帐篷、一座座板房——共和国公民意识的蓬勃生长,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时代元素。这种公民意识的逐渐成熟,是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们看到,在废墟上锻造的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顽强地贯穿于重建家园的历程之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从灾难的记忆中挣扎出来,灾区临时校舍里的朗朗书声,活动板房上空的袅袅炊烟,大地田垄间的滴滴汗水,构成了巴蜀大地最坚毅的表情。不等不靠不要,坚定坚强坚韧,这种生活的信心和生命的尊严,凝聚起缔造明天的深厚力量。
我们看到,大地震中感天动地的共产党人身影,依然行进在灾后重建的艰辛路途上。最危险最繁重的任务,最坚忍最顽强的意志,最无私最动人的奉献,碎石瓦砾之中,英勇的共产党人始终奋战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最前沿。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无数共产党人用朴实的行动,践行着党对人民的忠诚,验证着理想与信念的伟大力量。
灾后重建,经年不懈。是亿万中国人的执着与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日益突显,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不断充实着中国社会进步的底气,不断铸就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