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那些不屈的力量让我们前行:写在汶川地震一周年
2009-05-13  人民日报  任仲平

字体大小:

  (五)这一年,我们守望相助,甘苦备尝,全民携手重建破碎的家园。

  震后19天,胡锦涛总书记在大巴山深处防震棚的黑板上写下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6个大字。在号召灾区自力更生、奋起自救的同时,中央果断作出恢复重建的重大决策,启动对口支援机制。震后 37天,国务院制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统一部署对口支援任务。

  “一省帮一重灾县,举全国之力,加快恢复重建”,这一科学决策是灾后重建中最大的创新。承载着无数爱心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奔涌的江河大川,造就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汶川样本”。

  山东—北川,广东—汶川,北京—什邡,上海—都江堰……来自东部和中部地区的19个省市与四川18个重灾县及陕甘重灾地区结成对子。“把北川当作山东的一个县来建”、“都江堰就是上海的第20个区”,“对口援建是检验东部各省综合实力和政治觉悟的窗口”——原来相距遥远的两地,从此手足相连。

  江苏人把“苏南模式”带进绵竹重灾区,以市场化手段援建开发区项目;浙江人将“走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创业精神,注入青川那一方水土……资金、人才、产业迅速从东部向灾区集结转移,东部先进的改革经验与管理模式,也迅速在重建中推广传递,生根开花。

  亚洲开发银行的代表们赞叹:大灾之后,由中央统一安排,发达地区支援灾区的做法,世所罕见。“政府强大的动员能力,是救灾速度和效率的保证”。

  对口援建,让西部重镇从地震的阴影里迅速走出,新的思路、新的观念带来了新的起点、新的出发,加快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步伐。对口援建,让“先富起来”的东部地区,找到了缩小东西部差距的支点,与灾区协力同心,谱写了“区域协调发展”的篇章。

  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铸就坚强,用真情凝结关爱。汶川大地震以一种猝不及防的特殊方式,验证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验证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物质实力”和“制度活力”,也验证了我们党的决策能力和执政能力。

  (六)这一年,我们用13亿人的同风共雨,将民族精神的内涵拓展到新的疆界。

  “在八级地震的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是那么令人惊讶的现代、灵活、开放”,大地震之后,世界如此感慨。灾难中呈现的伟大中国,废墟上站起的大写的“人”,诠释了一个古老民族的伟大精神。

  这一年,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转化为艰苦奋斗、重建家园的坚定意志,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并以无数感人的细节和执着的坚守,给予我们新的震撼。

  山崩地裂,灾区人民替整个民族承受了巨大灾难。共和国版图上的每一个地区,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有义务为灾区人民排忧解难。“做灾区人民最坚强的后盾”,强烈的公民意识与国家意识,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升华。

  当习惯冬日暖气的山东大汉,在寒冬阴湿的板房里纷纷病倒,北川人感动得喊出“鲁川同心”;当上海人不辞辛劳,为各乡镇重建项目夜以继日地奔忙,都江堰人说:“你们感动了一座受伤的城市”。

  真情在这片走向复苏的热土上流淌,感动在奉献者与受助者之间双向传递。灾区人民不屈不挠、顽强拼搏的精神,同样让全国人民真切地感受到,“山河可以移位、道路可以阻断、房屋可以摧毁,但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信念永远不会倒塌”。与灾区人民甘苦与共,让每个人深深懂得什么是“祖国情结”,体会了社会主义大家庭血浓于水的彼此关爱。

  一场大灾难凝聚起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情感。曾有人担心,这种精神会在琐碎的生活中逐渐磨灭,那些心手相连的情谊和震撼心灵的感动会让位于世俗的计较,回复于日常的淡漠。然而一年为证,这情感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消失。相反,它经历了从“非常”到“平常”的考验,完成了从“瞬间爆发”到“静水深流” 的转换。在灾后重建的艰辛历程中,亿万中国人日日夜夜的坚守,全国人民点点滴滴的努力,见证着抗震救灾精神的永生。

  我们看到,在地震初期的生命大营救中释放出巨大能量的爱国热情,理性地投入到灾后重建之中。14.5万志愿者赶赴灾区,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医务人员和教师,深入灾区的一顶顶帐篷、一座座板房——共和国公民意识的蓬勃生长,为我们伟大的民族精神注入了时代元素。这种公民意识的逐渐成熟,是一个国家走向文明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我们看到,在废墟上锻造的灾区人民自强不息的生命意志,顽强地贯穿于重建家园的历程之中。“有手有脚有条命,天大的困难能战胜”,从灾难的记忆中挣扎出来,灾区临时校舍里的朗朗书声,活动板房上空的袅袅炊烟,大地田垄间的滴滴汗水,构成了巴蜀大地最坚毅的表情。不等不靠不要,坚定坚强坚韧,这种生活的信心和生命的尊严,凝聚起缔造明天的深厚力量。

  我们看到,大地震中感天动地的共产党人身影,依然行进在灾后重建的艰辛路途上。最危险最繁重的任务,最坚忍最顽强的意志,最无私最动人的奉献,碎石瓦砾之中,英勇的共产党人始终奋战在恢复生产、重建家园的最前沿。一个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干部就是一个标杆。无数共产党人用朴实的行动,践行着党对人民的忠诚,验证着理想与信念的伟大力量。

  灾后重建,经年不懈。是亿万中国人的执着与努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日益突显,让民族精神生生不息,不断充实着中国社会进步的底气,不断铸就中华民族迈向未来的软实力。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我国科学家在汶川地震发震机理研究获新突破
· 四川3.8级地震触动校园警报 千余师生提前36秒逃生
· “总理让路女孩”读小学 校长称不搞特殊
· 5·12两周年重访 幸存儿童摆脱心理阴影了吗
· 我国科学家研究揭示汶川地震内部断层结构变动
· 工程院院士陈厚群:汶川地震与三峡蓄水无关
· 国际社会和舆论高度评价汶川地震救灾及重建工作
· 四川省启动百所“手拉手红领巾书屋”援建项目
· 坚强迎接未来:高校师生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 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举行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