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震吞噬了美好的家园、和谐的社区、明亮的教室、活泼的孩子,也震毁了灾区群众休戚与共的生活体系,曾经的身份关系,曾经的社会生活,曾经的温暖情爱。
重建,不是纯粹物质意义上的复制,不是依靠简单的物质救助与政策支援来解决暂时的问题,而是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旗帜下,将目光放在灾区人民自我发现与自我重建的需要上,尊重他们的生活逻辑,提高他们的“可行性能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抗震救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增强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国家支持、社会帮扶同生产自救结合起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推进物质重建同构建精神家园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建设生态文明……让生命自主把握命运和前途,让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现实的尊重,这是灾后重建的文化意义,也是执政党“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表达。
从共和国首度为平民的群体遇难设立国家哀悼日,到保留地震遗址为灾区人民留下永恒的记忆;从将资金安排的自主权下放受灾地区,到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促百万劳动力稳定就业;从关爱生者、为灾区干部群众提供心理服务,到尊重逝者、统计核实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员名单……
灾后重建这一年,党和政府格外关注灾区人民的主体意识,在帮助人们走过危机的同时,努力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人生发展机会,促进文化传统的接续,推进社会的和谐,重振人们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开辟新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唤起了灾区人民自强自救的激情。这种激情化为现实的创造力,使灾后重建成为新进步、新提升的开端。
(八)在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时代遗址,出土过许多“纵目”巨人。他们眼观六路,注视着古往今来。
蜀地多难,蜀道多艰,一次次的灾难磨砺,却成就了举世无双的巴蜀文明,成就了川人百折不挠的品格。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但巨大的灾难如何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深切的伤痛如何才能凝聚为前行的力量?
一周年,按照民族的习俗,该为逝去的亲人点上白烛,深情告慰:长者安居,幼者安学;全国相助,同胞相亲;绝路已通,家园新生……
一周年,全国人民将再一次向大地震遇难者致哀,共和国的信心与力量会在13亿人的泪光中再次凝聚、焕发;
一周年,当灾难渐渐远去,伤痛渐渐平复,我们要让灾难变成财富,让人性的光辉永存,民族的精神永在,社会的进步永续。
多难兴邦,不仅在于灾难在一瞬间唤醒了良知,更在于良知和责任的苏醒带来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制度的创新,会使得公众的热情和力量在未来的征程上有序而持久地释放。
多难兴邦,不仅在于灾难在一瞬间震出了精神认同,更在于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为推动历史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一切刚刚开始,重建之路依然漫长。在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我们担起了灾后重建的繁重艰巨,也创造了北京奥运会的光荣梦想;我们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风暴考验,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地震摧不垮我们的信心,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13亿人的精神认同,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正凝聚为一种不屈的力量,深植于我们民族的肌体,推动共和国在挑战与逆境中淬火成长。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将以此证明自己的智慧和理性,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告慰那些曾经闪亮又骤然消逝的灵魂,让逝者在爱与希望中永生,让生者在爱与希望中前行。
(九)5月12日。又一个初夏。
世界将目光再次投向中国,投向地震灾区的广袤大地。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用眼睛和心灵见证了毁灭。今天,他们重赴灾区,见证复生。
灾难的痕迹已经变得有些模糊,顽强的野草渐渐覆盖大自然的伤口。汶川,北川,映秀,绵竹……这些曾经让亿万国人血脉同搏的名字,在“重建”、“机遇”、“发展”中重现生机。
5月12日,在地震中救出29个人的志愿者陈岩,将以震区里的婚礼,告慰地震中遇难的亲人,向世人传递这样的信息:“逝者安息、生者图强,我们应该坚强,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应该追求幸福。”
灾难磨砺精神,苦痛铸就坚韧。民族复兴漫漫征程上的中国人民,以这一年的特殊精神积淀和顽强奋斗,在艰苦考验中慨然前行。坚强,希望,幸福,这些普通人生活与命运的呐喊渴望,交织成中华大地最动人的乐章。
我们的耳畔,再次响起胡锦涛总书记的坚定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任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