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教育在线 教育舆情 CERNET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第三十届学术年会
  • 中国教育人博客
  • 天下教育
  • 考试培训
  • 中小学教育
  • 家庭教育
  • 就业创业
  • 菁菁校园
  • 分享空间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国教育 > 教育综述 > 综合专题 > 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
那些不屈的力量让我们前行:写在汶川地震一周年
2009-05-13  人民日报  任仲平

字体大小:

  (七)这一年,我们用共和国的坚韧奋斗,将以人为本的实践推向新的历史高度。

  大地震吞噬了美好的家园、和谐的社区、明亮的教室、活泼的孩子,也震毁了灾区群众休戚与共的生活体系,曾经的身份关系,曾经的社会生活,曾经的温暖情爱。

  重建,不是纯粹物质意义上的复制,不是依靠简单的物质救助与政策支援来解决暂时的问题,而是在以人为本的时代旗帜下,将目光放在灾区人民自我发现与自我重建的需要上,尊重他们的生活逻辑,提高他们的“可行性能力”。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抗震救灾同扶贫开发结合起来,增强灾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把国家支持、社会帮扶同生产自救结合起来,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推进物质重建同构建精神家园结合起来,坚持“两手抓”;把发展经济同保护环境结合起来,建设生态文明……让生命自主把握命运和前途,让人民的主体地位得到现实的尊重,这是灾后重建的文化意义,也是执政党“以人为本”理念的深刻表达。

  从共和国首度为平民的群体遇难设立国家哀悼日,到保留地震遗址为灾区人民留下永恒的记忆;从将资金安排的自主权下放受灾地区,到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力促百万劳动力稳定就业;从关爱生者、为灾区干部群众提供心理服务,到尊重逝者、统计核实地震中遇难和失踪人员名单……

  灾后重建这一年,党和政府格外关注灾区人民的主体意识,在帮助人们走过危机的同时,努力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提供更多人生发展机会,促进文化传统的接续,推进社会的和谐,重振人们生活的信心与希望。

  “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开辟新生活”,以人为本的理念唤起了灾区人民自强自救的激情。这种激情化为现实的创造力,使灾后重建成为新进步、新提升的开端。

  (八)在神秘的三星堆青铜时代遗址,出土过许多“纵目”巨人。他们眼观六路,注视着古往今来。

  蜀地多难,蜀道多艰,一次次的灾难磨砺,却成就了举世无双的巴蜀文明,成就了川人百折不挠的品格。

  “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总会由进步来补偿。”但巨大的灾难如何才能推动历史的进步,深切的伤痛如何才能凝聚为前行的力量?

  一周年,按照民族的习俗,该为逝去的亲人点上白烛,深情告慰:长者安居,幼者安学;全国相助,同胞相亲;绝路已通,家园新生……

  一周年,全国人民将再一次向大地震遇难者致哀,共和国的信心与力量会在13亿人的泪光中再次凝聚、焕发;

  一周年,当灾难渐渐远去,伤痛渐渐平复,我们要让灾难变成财富,让人性的光辉永存,民族的精神永在,社会的进步永续。

  多难兴邦,不仅在于灾难在一瞬间唤醒了良知,更在于良知和责任的苏醒带来了制度的建设和完善。而制度的创新,会使得公众的热情和力量在未来的征程上有序而持久地释放。

  多难兴邦,不仅在于灾难在一瞬间震出了精神认同,更在于让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升华为推动历史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

  一切刚刚开始,重建之路依然漫长。在过去的365个日日夜夜,我们担起了灾后重建的繁重艰巨,也创造了北京奥运会的光荣梦想;我们经历了金融危机的风暴考验,也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大地震摧不垮我们的信心,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13亿人的精神认同,以人为本的国家信念,正凝聚为一种不屈的力量,深植于我们民族的肌体,推动共和国在挑战与逆境中淬火成长。

  “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比平时多得多。”五千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将以此证明自己的智慧和理性,用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演进,告慰那些曾经闪亮又骤然消逝的灵魂,让逝者在爱与希望中永生,让生者在爱与希望中前行。

  (九)5月12日。又一个初夏。

  世界将目光再次投向中国,投向地震灾区的广袤大地。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他们中的许多人曾用眼睛和心灵见证了毁灭。今天,他们重赴灾区,见证复生。

  灾难的痕迹已经变得有些模糊,顽强的野草渐渐覆盖大自然的伤口。汶川,北川,映秀,绵竹……这些曾经让亿万国人血脉同搏的名字,在“重建”、“机遇”、“发展”中重现生机。

  5月12日,在地震中救出29个人的志愿者陈岩,将以震区里的婚礼,告慰地震中遇难的亲人,向世人传递这样的信息:“逝者安息、生者图强,我们应该坚强,我们应该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应该追求幸福。”

  灾难磨砺精神,苦痛铸就坚韧。民族复兴漫漫征程上的中国人民,以这一年的特殊精神积淀和顽强奋斗,在艰苦考验中慨然前行。坚强,希望,幸福,这些普通人生活与命运的呐喊渴望,交织成中华大地最动人的乐章。

  我们的耳畔,再次响起胡锦涛总书记的坚定话语:“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英勇的中国人民!”(任仲平)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延伸阅读
· 我国科学家在汶川地震发震机理研究获新突破
· 四川3.8级地震触动校园警报 千余师生提前36秒逃生
· “总理让路女孩”读小学 校长称不搞特殊
· 5·12两周年重访 幸存儿童摆脱心理阴影了吗
· 我国科学家研究揭示汶川地震内部断层结构变动
· 工程院院士陈厚群:汶川地震与三峡蓄水无关
· 国际社会和舆论高度评价汶川地震救灾及重建工作
· 四川省启动百所“手拉手红领巾书屋”援建项目
· 坚强迎接未来:高校师生纪念汶川大地震一周年
· 纪念四川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活动举行
建一流大学
·EDU聚焦:校园"毒跑道"
·快乐暑期安全教育别放松
·聚焦:毕业生迎来创业季
·教育3.15:优化教育环境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
·开学第一课历年视频资料
  文献资料
·研究生课程建设加大
·教育法律修正案草案
·卓越教师计划改革项目
·《幼儿园园长专业标准》
·严禁任何形式就业率造假
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 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版权所有: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网络中心    CERNIC, CERNET
京ICP备15006448号-16 京网文[2017]10376-1180号 京公网安备 11040202430174号
关于假冒中国教育网的声明 | 有任何问题与建议请联络:Webmaster@cer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