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日上午,“社会变革与大学发展”分论坛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举行。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苏志武以“传媒影响世界,教育引领传媒”为题进行了主题发言,引发了在场学者的热烈讨论。在论坛的茶歇时间,苏志武教授欣然接受了北大新闻网记者的专访。
北大新闻网:中国的传媒行业正在迎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的时期,与此相对应的是传媒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然而有一种声音认为,目前中国传媒教育的内容和质量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速度,请问您怎样看待这样的看法?
苏志武:这个问题非常好。现在传媒的发展体现出了不同形式的媒体相互融合的趋势,传媒高等教育面对这种现状时必须要与时俱进,调整学科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的模式和方法,并着重在日益兴起的新媒体领域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作用。
北大新闻网:新闻专业培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却有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被其他专业背景的毕业生排挤出新闻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新闻专业的学生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
苏志武:我们必须要承认,媒体的用人制度已经发生了改革。例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等,逐渐出现了许多专业化的频道,因此需要各种专业背景的学生加入他们的队伍。我认为比较理想的方式是具有专业知识的人员和新闻专业背景的人员相结合。一些经济、法律专业的学生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缺乏新闻技能,他们在加入媒体行业后需要有一个时期的适应过程,如果媒体的发展全部依靠这些专业的人,那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举个例子,如果经济频道全部都用经济专业的人,这样做出来的经济新闻应该很难达到要求。这种时候传媒专业的学生的作用就会体现出来。
目前一些大学为了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将不同专业进行嫁接。例如将新闻与经济、法律嫁接。我认为这样并非一种很好的方式,“两头不到岸”。比较好的方式是在不同的阶段进行不同的学习,比如在本科学习传媒,在研究生时学习经济、法律等其他学科,这样的知识结构应该能够满足行业的需求。如果强求在一个学习阶段,解决两个学科的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北大新闻网:目前大众媒体低俗化、庸俗化的现象非常严重。某种程度上来讲,媒体的失范对社会道德诚信危机的产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您认为传媒高等教育对促进人类文化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具有什么样的责任和使命?
苏志武:各个国家对于传媒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不同,对于我们国家来讲,我们强调导向意识、喉舌意识,要求学生具有比其他专业学生更高的政治修养。现在出现的媒体低俗化、庸俗化的现象主要依靠政府、靠法律进行限制,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发端,承担的主要责任在于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素质,向社会输送合格的人才,从源头阶段培养新闻工作者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良好的新闻素质。
苏志武教授在新媒体分论坛上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