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教育技术协作委员会(CETA)在2010年1月14日~15日于广东省肇庆市举行2011年的第一期沙龙,北京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研究人员齐聚一堂,畅想Web2.0时代的大学教学模式,分析实现理想中的大学教学会遇到哪些问题,高校教师怎样应对,共同探讨Web2.0 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未来趋势以及教育如何利用好Web2.0技术进行教与学的改革。
在这里,不同观点在激烈碰撞,头脑风暴在持续进行,逐渐为人们展示出一幅中国大学未来教学发展的“清明上河图”。
在会上,人们普遍认为,大量社群的出现,网络技术环境的更新,大量资源的聚集、工作模式趋向协同,新工具的使用,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教师、学生、课程和教学管理模式提出挑战。如何应对挑战?主要从构建队伍和加强实践两个方面入手。队伍建设包括了教育技术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跨学科领域的整个教育队伍的建设。
话题1:Web2.0下教育面临的挑战
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
Web2.0给教育带来的挑战有:1.对教师的挑战。教师专业发展要摸索出一条新路,教师自身的理念要适应新发展。2.对学生的学习能力的挑战。学生必须学习如何应用工具,如何走入社群,否则就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新工具的掌握必然促使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改变。比如很多人都会形成不同的QQ群。学生可以在群里分享自己的资源或者信息。3.对教学内容的挑战。过去教学内容按章节来组织,比较固定,现在应该按照主题、超链接等方式来组织,使得内容是可发展、可变动的。这样才有利于在教学中引入最新的内容。4.对教学管理的挑战。现在的教学管理过于死板,对教学过程进行硬性规定,这制约了师生进行探究学习的可能性。
庄秀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我从2002年开始写博客,并形成课程,用于教学,我还在网上建立了一个教育大发现社区。从实践中发现,Web2.0技术对教育的作用是: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给我们提供的资源,去主动创建所需要的环境。构建什么样的环境,关键在于组织模式的建立。现实生活的教学组织与未来虚拟社会的学习组织如何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一个挑战。
对于学生而言,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利用自身的能力以及环境来优化知识结构,建立个人学习环境或者个人学习网络,也是一个挑战。
汪琼(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
Web2.0时代的知识呈现碎片化,缺少系统性,真伪混杂的状态。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应该是穿针引线的作用。但是在引导的过程中应该如何组合教学所涉及的元素和内容,是值得深思的。
焦建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我认为排在第一位的是学习文化的挑战,第二位是对教师的挑战,第三位是新的学习环境的挑战。
对于学习文化,我们不得不提到碎片化学习,这种学习对于不同人或者人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挑战或者不存在挑战。比如对有经验的学习者来说,碎片化学习不是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他们需要什么,但是对小学生来说就是问题,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需要寻找什么样的知识。
对教师的挑战体现在,教师是数字移民或者数字难民,如何应用全新的方式去培养和教育数字原住民。
而新的学习环境的挑战在于,如何让学生利用Web2.0的工具进行学习。
郭清顺(中山大学网络与信息技术中心主任):
教育技术从互联网诞生以来,进行了两次改革。第一次是网络课堂的出现。在电教时期,技术都是单一展示性的,有了互联网之后,课堂变得更具互动性。第二次是Web2.0的出现,将过去阅读式的互动,即个体与资源的互动,变成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个体与多个群体的互动。实际上Web2.0是一次互动型的革命,是将浏览型的资源互动变成与网上的活的智慧资源、智力资源互动。这就使学习环境变成现实的教学组织与虚拟社会的教学组织并存,如何将线上和线下的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这是Web2.0带来的挑战。
道焰(中山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
现在的学生对网络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们比教师更容易转变观点,更容易掌握和利用网络的应用技术进行学习。但是这也存在一个问题:网络上的人在交流沟通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偏差,他们不会像教师那样,以教育为己任,将知识系统而完整地展现出来。
因此,网络虚拟教学是否让人过于乐观?网络虚拟教学体制是否属于教学体系内,值得我们思考。
王竹立(中山大学):
今天的教师面临的挑战是如何教会学生构建知识,而学生面对挑战是学会如何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第一教会学生如何检索,第二教会学生如何筛选,教会学生如何交流,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最后是教会学生如何写作,按照教育学的观点写作就是思考,它是更深层次的思考。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