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2:Web2.0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
刘玲(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在国外的一个案例中,学生可以拥有个人学习空间。这个空间一开始就有一个预置的模板,相当于把培养方案进行了一个显性化的、可视化的表达。学生点击进去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专业有哪些技能要求,需要学习哪些课程,达成何种目标。这样学生对自己的大学就能形成一个很清晰的规划,在这个框架里,还可以不断地将所学到的知识整合进框架里。这种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知识碎片化的问题。与Web1.0 相比,Web2.0更加强调的是个性化,每个人都是一个信息的发布者,而且本身跟课程也进行很好的绑定,教师可以通过观看学生的列表,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背景。
庄秀丽(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教授):
四大区域博客群正在开启教师教育的新途径。未来的教师教育将呈现什么样的新状态?在传统中,教师教育分为职前和职后教育,以后职前和职后的人群会逐步融合在一起,彼此会有一个充分的交流空间;再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方法手段跟职后的人群充分融合。教师之间的学习,不是一种功利的学习或者简单的合作,而是深度的协同工作,形成有机体。职前的教师可以充分捕获在职教师在实践当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积淀下来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经验;教师之间在工作过程中,分享经验,共同探索一些新的工作模式,也会与学生一起去探索未知世界,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带动学生体验一种新的学习模式。
王竹立(中山大学):
如何将碎片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我觉得博客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我们能够利用博客将对知识的零碎的思考观点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我们可以将很多篇博文串联起来,这就可以形成完整的文章。这就是建构个人知识体系的过程。所以博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建构的工具。我们不要仅仅把它当成收集资料的工具。
焦建利(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副院长):
使用微博的好处在于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互动,从他人的言论中获得灵感,自己也可以随时将感受和顿悟发到网上,让关注的人一起谈论共同的话题。
微博就像筛子一样,不断地将我们认为不重要的信息筛下去。在筛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由某个信息认识了某个人,认识了他的“粉丝”,所以在筛的过程中不仅把重要的信息留下来了,而且会把越来越重要的人留下来,变成我们的好友。
王昊(赛尔毕博市场总监):
工具先进,终究不能改变教和学的本质。我认为教师的个人博客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但是这种工具和教学的结合,不是靠个人博客能去实现的,因为教师们在教学中使用的博客与个人博客是完全不同的。国内外的教师们利用博客时,会把它和某一门课程教学结合起来,利用博客中的互动功能,使师生之间能够更好地交流和探讨。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