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3:Web2.0时代的变革如何应对
任友群(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
学习科学有3个主要的研究方向。第一是教育神经科学,也就是认知科学,它研究的是基因、脑功能层面。第二是教育技术的范畴,一切技术如果在教育技术中得到采用,那么它就可以被囊括在教育技术中。关键在于它们如何被使用。第三是学习的发生场所。现在学习环境各种各样,也有在学校课堂上的,也有其他非正式学习的环境里。如何将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相结合,研究学习发生的不同环境。
我们如何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育技术?要以实验得出科学依据,再推广经验,而且需要进行学科交叉,也就是说教育技术界的人应该了解甚至研究其他领域,比如神经科学,从而促进学科发展。
李克东(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
我们应该加强实践,少说空话,选取一些学校和课程做试点,拿出方案。当前有一个很重要的行动就是帮助学生建立个人学习环境(PLE,Personal Learning Enviloment)。PLE由三个部分组成:1.建立虚拟社群,2.存放学习工具,比如Web工具、信息下载的工具、信息创造的工具,信息表达的工具等。3.知识管理。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借助一些平台,比如BB9.1进行PLE的实验。
谢幼如:
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是课程。基于Web2.0的课程建设,包括课程理论、课程体系、课程标准、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我较为关注的是课程理论,但是高校的课程理论现在几乎是空白。广东高校最早提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改革,现在提升到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不管是体制还是模式的改革,不是靠一门课程,而是一个课程群,或者一个专业来推动。
王竹立:
如何解决信息过窄和知识碎片化?第一,进行信息扩展,这要求我们学会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并将这种方法教授给学生。第二,我们要教学生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我们要重新定义今天的学习,即将建构个人知识体系作为学习的目标,先通过有目的的搜索,找到尽可能多的知识,然后通过简单的复制加工,将信息的碎片连在一起,这是粗加工,这个过程好比我们收集建造房子的原材料,分门别类地放置。再用自己的语言重塑知识,那么这些信息就转变成新的知识,这是对原材料的进一步加工和改造。第三,将加工过的新知识与个人原有知识体系互相整合,使之完整化、体系化,这就建构了个人知识系统,相当于把材料组装成房屋和内部装修的过程。以上3步就是信息时代学习的过程。
王昊:
站在学生的角度,我们可能会遇见这样的情况:不同的教师可能会要求学生利用不同的工具进行小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无法花费大量的精力去完成系统的学习。我曾经看过一个案例,学生明确提出没有这么多时间完成每一个项目小组提供的每一个任务。这就使我们必须思考这样的问题:Web2.0工具对于教和学产生的有利的和不利的因素有哪些,这种利和弊如何权衡,怎样更有效地使用工具或者在教学方程中怎么使用它——这也是教学改革中,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面临的挑战。总之,并不是工具越多越好,而是将一、两个工具研究透了,或者将几个工具结合起来就能达到一个很好的效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