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建设已被列入中国“十一五”期间发展战略重点。但是,在我国城市管理中的应用并非都很成功和顺利,在许多方面甚至是难关重重。为此,日前由中国市长协会组织有关专家编纂的《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中,用大量的篇幅探讨了有关数字化城市发展中的相关问题。为什么我国数字化城市建设开展多年依然无法达到理想的状态?问题的症结何在?
■发展现状
与理想的数字化城市还有距离
“我在车上装了‘卫星导航系统’,但这个GPS系统充其量只是个电子地图,只能告知我两地之间的路线。我更想知道通往我要去的地方的最佳路线、前方交通的拥堵状况、是否施工、抢修并实行交通管制;在到达目的地之前,我还想提前知道我可以停车的位置。”在北京工作的强女士认为,政府推动城市信息化有了不少进步,但离她理想中的数字化城市还有些距离。
跟强女士有同样需求的人不在少数。就拿交通来说,除了即时发布路况信息之外,如果遇到煤气管道破裂等突发事件,如何及时告知交通协管部门以及市民,让所有车辆及时调整行车路线?
“快速解决类似的应急事件最有效的办法是各个部门的信息可以互联互通,及时协调。其实,城市信息化的终极目标,正是使公众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所需的动态信息。”北京信息产业协会秘书长、高级工程师徐祖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就需要一个跨行业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交换运行系统,即信息共享平台,供所需者随时索取。”
资源整合和空间信息共享是数字城市建设的基础。由于涉及信息建设和管理的部门较多,如何实现这些信息的共享,就成了相关部门颇为忧心的问题。地理空间数据公共服务平台。
■问题症结
“纵强横弱”与“信息孤岛”导致资源难以共享
“北京市自1999年就开始筹划建设数字城市了。目前,立足不同领域的信息化整合已经初步形成体系。尤其是在交通、居民、安全、食品等方面。比如,在社区居民信息汇集方面,就已经制定了比较科学的规范。现在,经过数据自动采集与挖掘,可以从数据库中提取到有关居民的各种统计信息:如低保居民的家庭、年龄构成;低保与下岗职工分布;单亲家庭的结构特征;外来人口居住区域与职业分布,以至社区人员出行流量、流向等等。”徐祖哲说。据北京社区服务中心介绍,现在,春运期间居民和外来人员探亲流量、流向综合统计在社区中也可以准确完成。
徐祖哲认为,数字城市建设目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由于信息化建设的日渐完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的认识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信息系统的标准、相关数据的格式、形态等有待进一步完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