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汪琼
如果要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我们还必须从用户的角度提升利用率,更好地呈现资源。
在数字时代,学生已不再是“白纸”,而是“数字原住民”,传统的教材逐渐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学习环境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对学校和教师来说都是无法回避的挑战。在一个资源随处可得的互联网时代里,以一个终身学习者的角度来看,开放教育资源是为学习型社会服务的。
教育者要按照学习者的性质而不是课程本身来组织学习活动,也就是说,学校的课程或者学习环境应该像水龙头一样,一开水闸,知识就如水一样供学习者使用。因此,这种环境应由录像、教案、教材、实验环境和学习社区共同组成。这几个方面都已有典型的项目,在录像方面,有哈佛、耶鲁网络课程,iTunes U,Vidiolectures.net,中国在2011年启动的大学视频公开课;在教案方面,有著名的MIT OCW、World Lecture Hall、BB scholar以及我国的精品课程;在电子教材方面,有Saylor.org、赖斯大学Connexions项目、开放获取杂志(包括开放的期刊以及机构或学科的资源库)、开放图书馆、MERLOT、奇迹文库;在开放实验环境方面,对于终身学习者来说,需要一些科研数据的演示或者基本的数据库系统来建立自己的数据库,一些大学已经有开放实验室,有些是免费的,有些需要收费,典型的有英国开放大学Openlearn、开放研究数据库、中国96750项目和技术改造课程;在开放学习社区方面,MIT 已在准备建立此类学习环境,为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以及资源的利用提供平台,但是需要收费,而P2PU让在校的学生和有兴趣的社会人士一起开课和学习,将学习资源贡献出来,促进开放教育的发展和资源的利用。对于高校教师来说,我们感兴趣的开放资源按照顺序是教案、教材、录像、学习社区、实验环境,希望与同行交流教育方法。学习者和教师对资源建设的需求顺序是不同的。
现在中国高校资源建设的顺序是实验环境、教材、教案、录像和学习社区。总体来说,电子教材、实验环境和学习社区都是资源建设中较为薄弱的环节。以电子教材为例,以前,人们按照传统方式编写教材,对作者的知名度有一定的要求,允许教师修改定制,其网络版对学生免费,通过印刷版本、学习指南来盈利,而开放教材内容来源于多处。在网上免费的环境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可以贡献好资源,使其成为教材的内容,比如Saylor.org向不同的人征集教学内容、阅读文献、练习题、教学讲解视频、考试题,其阅读部分取自不同大学的同类课程的阅读材料,每一个单元模块的作业有可能由来自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安排。开放电子教材打破了一个固定的界限,有可能集结同类中最优质最合适的资源。这种教材没有版权,对来自不同的渠道的不同学习者开放。过去,我们注重的是将知识用最有效的方式表达出来,而现在,我们更多的是将其设计成引导学生学习的课件。过去,网上的教材只能浏览不能下载,现在,开放教材既可供下载移动学习,支持交互性学习,也满足个性化学习的需求。教材是开放资源的一个典型代表。整个学习环境正在发生变化,学习者不仅是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知识的创造者,我们在建设资源时必须考虑这样的变化。
这些年来,我国建设了不少资源,但是其利用率并不高。影响开放资源发展的要素有:资源的所在处、质量、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志同道合、资源版权等多个因素。
资源的版权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版权要求署名、不能卖、不能改、支持同一协议,而比较多的开放文档协议支持下载、修改以及必须公开。而适合教育的资源应该是可以公共获取的,可以在原有资源的基础上修改、发展、使用,用更加开阔的胸怀促进知识的制造、传播和发展。
如果要更好地进行资源共享,我们还必须从用户的角度提升利用率,更好地呈现资源。比如在资源的获取上,可以支持一个网页、一个模块的打印,在阅读方面提供更加方便的导航,采用插入式学习,从概念直接进入某一个环境,提高学习的速度。
另外,如果知识以开放教育资源方式分享,那么学校对教与学相关的政策和过程都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