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2006年高校信息化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时,清华大学计算机与信息管理中心主任蒋东兴认为,过去的一年是波澜不惊、日趋成熟的一年,未来将进入“细水长流”的过程。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高校规划建设校园网络,2000年“数字校园”概念的提出,掀起了一个高潮,到现在很多高校的底层网络支持技术逐渐成熟,信息化进入了信息集成和数据整合的新阶段。
采访中,蒋主任非常赞同北京大学黄达武教授的高校信息化成熟论理论:高校需要建立CIO体制,要有科学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必须建立成熟的各类标准规范等,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以提高用户效率为目标
高校早期信息化主要是以建立信息系统和基础设施为主,而对用户重视不够,考虑系统的运行效率多于用户的效率,导致信息系统越多,用户的整体效率有时反而降低。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高层管理人员和广大师生对信息化支持有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如:决策支持、评估考核、教学科研过程支持等。同时,用户对信息服务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不同的用户需要不同的个性化服务。
“对于校园网用户来说,现在校园网信息量大,但获取有用信息的捷径少,为了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提高用户学习、工作效率,目前清华大学已经开始部署移动办公接入设备,准备在2007年启用移动办公系统。通过先进的网络技术,提高用户的办公效率,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蒋主任介绍说,用不了多久,清华大学的用户就可以通过手机来访问门户网站,不同的用户可以获得按需定制的信息,手机短信会提示用户校园网上发布的、只有用户本人必须参加的会议通知,屏蔽掉不属于用户的垃圾信息。蒋主任说:“例如,如果忘记了同事的联系方式,只要发个短信,所有需要的信息都会回复到用户的手机上。”
实际上,移动办公系统的启用,只是清华大学信息化建设中的一个点。在信息化建设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建设“以人为本”的用户环境,只是信息集成阶段的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目标之一。数字校园的建设终将回到重视用户的感受,以提高用户效率为目的。新一代数字校园建设还要构建关联的应用环境、集成的数据环境以及高可用的运行环境。
高校信息化面临的挑战
大学是以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教学和科研中心,大学的职能就是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回顾高校信息化过程,以前是以环境、资源这类实体对象的信息化为主,而忽视了过程对象的数字化。如管理信息化中重视学籍、成绩、工资等的管理,教学信息化中重视多媒体教室、课件制作等,而对于办事过程、教学过程、科研过程的支持相对较少。在新一轮的建设中,高校CIO们已经意识到高校信息化所面临的挑战,认识到信息化是要以人为本,以用户为核心,为高校的教学、科研两大主要职能服务,进而达到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目的,这也将指导着高校信息化发展的方向。
蒋东兴主任笑谈,“什么时候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不再记得有高校信息化这件事情,高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成为不可或缺的支撑环境,隐藏在教学、科研的后面,就像现在师生们使用水、电、暖气等设施一样,不被人们所关注的时候,应该是高校信息化的最高境界。”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