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安举行的“2007教育行业信息安全大会”的间隙,记者采访了CERNET西北地区网络中心西宁节点主任、青海师范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马克。对这位西北地区网络建设的“老大哥”来说,回顾青海省的教育网络发展,就是回顾自己走过的一条从无到有的路,他说:“西北深处腹地,条件较差,虽然我们付出了比别人多一倍的努力,但我们做的是前人所不曾做的事。”
十多年的网络建设中,马克总结认为,对青海改变最大的是“西部大学校园计算机网络建设工程”(简称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改变了一方的观念和意识。然而,目前青海省教育网络也面临新的困境,他分析认为:“关键在于数字化应用还未普及,我们需要争取大应用来求得突破。”
西部项目改变了一方的意识
从1986年起,马克就扎根青海师范大学从事信息化工作。1996年,CERNET西北地区校园网建设上马,他与时任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张德运、新疆大学网络中心主任吴向前等成为了西北地区校园网建设的先驱者,当时的西部人还悄悄地给他们排了辈份。
谈到十多年的建设,马克认为最关键的变化在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他说:“在西部校园网工程之前,我们的流量在10M以下,而工程完成之后,我们的用户规模呈逐年上升趋势,现在的出口带宽达到了150M,并且已经不够用了。”
在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中,西宁市建设完成了四所本科院校的宽带校园网和宽带2.5G的环状教育主干城域网。从2002年10月开始,到2003年底结束,一共部署到了36个单位,覆盖了西宁市大部分大、中院校及主要教育、科研单位,周边其余高校及相关单位和部分重点中学也可宽带联入。
在此基础上,建成了一批基于校园网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传输等应用系统。这对改变青海省高等教育的落后状况,实现教育跨越式的发展,缩小与发达省区间的差距,全面提高青海省教育信息化水平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马克说:“这是雪中送炭的工作,对一个地方的惯性意识有很强的冲击。”
遇到互通的门槛
然而,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的良性运转在青海省遇到了一个门槛,那就是互联互通。
马克的办公桌上摆着一封刚刚从校长那里转来的学生来信,信中说:“在电子阅览室访问互联网的速度太慢了,建议学校解决此问题。”
这样的情况已经不是第一次。今年五六月份,学校开通“大学生就业网站”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网站上有毕业生的所有信息,以方便用人单位查阅。然而学生发现自己递送出去的简历都如泥牛入海,了解情况后才知道,原来在简历中,学生都会把学校的就业网站的网址加上,但是由于其他商业网络的阻碍,造成了公网和教育网的传输瓶颈,用人单位无法打开这一网页查阅相关信息。
因为青海师范大学地处西北腹地,学生就业的选择范围比较狭窄,如果能打破地域的限制,无疑能促进学生的就业。为此,校领导曾经设想让学生采用网络视频的方式,与用人单位实现面对面交流,然而,互通的问题再次成为一个门槛,此设想无疾而终。
马克介绍说,青海的互联互通问题在西部是最为突出的,他觉得有必要呼吁国家相关部门出面协商解决此问题。
有大“应用”才有突破的希望
互联互通只是青海省教育科研网困境中的一个突出问题。说到解决之道,马克说:“争取大应用,才能突破和改变现状。”
西部大学校园网工程之后,校园网规模渐渐变大,学校的应用越来越多,流量越来越大,加上网络教育学院的职能,网络中心有限的八个人要担负起三种职能的工作,这又是一层压力。马克曾接洽校外的IT服务公司来承接校园网的用户服务工作,然而,商业性的服务公司是以盈利为第一准则的,校园网公益性的模式让他们退避三舍。
马克说:“校园网是一个特殊的运行模式,只能靠自己。”无论是校园网还是城域网,他意识到融入学校主流业务的关键意义,提出了将以信息化“大应用”打破眼前的困境。他说:“只有让师生感觉到网络对学校管理的支撑作用,才能盘活整个网络。”
目前,学校的校园网应用有教务管理和数字图书馆等,另外一卡通项目正在和银行洽谈过程中。马克向校领导提出了数字校园的整体方案,希望统筹规划整个校园网的信息化建设,以促进学校在管理和教学方面上一个台阶。在此整体方案中,他提出了信息标准化的主导思路,只有按一定标准进行,才能实现校园信息资源的真正共享。
他坚信,校园网要是成为像学校的水电基础设施一样,与师生密不可分的话,那时,互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