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1月初的“互联网创新与发展论坛”上,清华大学李星教授回顾了中国互联网从创始之初以来的发展,他指出,当前,中国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互联网,它在整个中国社会包括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变化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但是,随着中国互联网用户越来越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绝无仅有的。中国人口有13亿,如果每个中国人需要一个IP地址,那么需要很大的量级,而给每个人分配一个IPv4地址已经是不可能的,所以解决IP地址短缺的问题迫在眉睫。
另外,如果每个中国人每天拨号上网一个小时,聚类的带宽也达到T级,如果13亿中国人都用100兆速率上网,带宽的增长速度就会超过摩尔定律。
“作为网络技术人员,我们都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改进现有的互联网,怎样设计未来互联网的体系结构,以便解决带宽的问题。”李星教授说。
中国参与IETF的科学家越来越多
问题在互联网发展中不断出现,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集体的智慧和力量。IETF为人们提供了高级别的技术发展平台,在这里,思辨的火花不断闪烁。而参与IETF的非美国科学家的比重也在不断增加。从1997年开始,在IETF的舞台上出现了来自大陆的中国人的身影。
1997年清华大学完成了RFC1922,这是中国大陆互联网工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参与制定的第一个RFC。
在第69届IETF之前,IETF没有发布中国大陆参会的人数统计,在第69届IETF的大会上,中国大陆参会者是41个人,第70届是50人,第71届是25人,到了第78届,中国大陆参会者达到了125人,占与会者的10.8%。在2007年之前,第一作者来自中国大陆的IETF RFC是2个,到2010年是9个。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