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
在线教育是互联网技术发展背景下的新业态,据预测,2019年我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将超过2600亿元,中小学生在线教育用户将达到8000万人。在线教育对传统教育方式的改变更是看得见的,线上学习在一些学生群体中,已经成为司空见惯的事。通过互联网打破教育资源的时空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也是各界对在线教育的殷切期望。
正因为在线教育广阔的发展前景,以及其在创新教育组织形态、丰富现代学习方式、共享教育资源方面的积极作用,国家层面对在线教育的发展一直持鼓励的态度。就在不久前,教育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构建扶持在线教育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线上线下教育融通,培育优质在线教育资源,加强在线教育人才培养等。而根据媒体的不完全统计,2014年至今,在线教育相关政策文件共发布过10份,尤其近几年发布更为密集。
国家鼓励在线教育发展的态度是鲜明的。但是对于一种新业态来说,在线教育也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比如线上教育内容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暗藏有毒有害内容;企业经营不规范,侵害消费者权益等现象时有发生;存在重视知识传授轻育人的倾向,甚至有些平台还沦为了强化应试教育的工具。所以,在鼓励在线教育发展的同时,也要做好规范引导。对于在线教育乱象来说,终结野蛮生长的状态,规范发展,营造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就是对在线教育最大的鼓励。应该看到,不管教育形态如何变化,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教育的灵魂不会发生变化,教育规律、成长规律没有发生改变,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也不能发生改变。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是推动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但是技术并不必然带来善的改变,关键点还在于如何使用技术。媒体报道,安徽省启动了“智慧资助”试点工作,将通过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手段,实现部门数据对接与信息数据共享,辅助学校精准识别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并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将所有本科阶段高校全部纳入试点范畴。当前,我国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贫困失学的目标业已实现。如何让资助更加精准、更加人性化,最大程度照顾受助者的尊严,是资助工作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从一些高校以及一些地区的实践来看,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正在发挥积极的作用。这正是技术对教育带来积极改变的一个经典示范。
与之相反的则是一些学校,既有中小学校,也有高校,试图运用人脸识别等新技术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进行监控。这种做法引来了巨大伦理争议。学校的初衷或许是为了学生好,但实际上却是理念与技术的错配。新技术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但是如果没有教育理念的现代化,一些教育管理者就可能用种种新技术去为落后的教育理念、教育管理方式服务。就好比,有了汽车却用马去拉着车跑。毫无疑问,这种情况是我们应该极力避免的。
近年来,互联网也在深刻改变家校沟通的方式,家长中微信群、QQ群、钉钉等泛滥就是一个最好的见证。实时沟通貌似提高了交流效率,减轻了家校沟通的成本,但是泛滥的各种家长群,却给家长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甚至频繁诱发家校关系的矛盾。技术作为一把双刃剑的特性,在此展露无遗。近日,杭州一个班主任,在意识到家校沟通群太多,让家长难以应付之后,将原先的5个信息发布渠道减少到2个,并立下严格规定,一个群只发布学校通知、作业要求,另一个群仅供家长和老师日常交流,从而减轻家长负担。一个小小的举措,却引发热议,引来好评如潮,舆论的背后,无疑是广大家长的心声。
未来,随着各类互联网技术的持续发展,互联网+教育将遍地开花,技术对教育变革将产生更加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其中也必然包括对旧有的教育秩序、伦理的冲击与挑战。技术是中性的,如何发挥作用、发挥什么作用,掌控在人的手中。如何让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信息化、智能化、个性化,让新技术服务而不是控制教育的发展,解放而不是禁锢学生的心灵,减轻而不是增加学生、家长的负担,将是我们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