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开始建设,标志着我国互联网从无到有的起步,也拉开了我国教育信息化事业的新纪元,很多高校最初的信息化部门也由此起航。经历30年发展,当前,教育数字化成为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发展数字教育成为每一位教育信息化工作者的应有之志、应尽之责、应立之功。那么,回顾历史,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在新的时代,信息化部门在高校的定位与使命应是什么?信息化部门应如何推动教育数字化工作?
6月21日,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中地区2024年学术年会上,来自华中地区(湖南、湖北、河南)的多所CERNET节点高校历任专家和领导,以“三十年共筑辉煌 擘画未来新梦想”为主题,从他们的经历和实践出发,分享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思考。
于俊清:三十年来CERNET与高校信息化发展相伴相随
于俊清 华中科技大学副校长,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主任
CERNET在过去三十年间,经历了非凡的发展,成功构建了三张大网:从我国首个全国性互联网主干网CERNET,到全球规模最大的纯IPv6下一代互联网主干网CERNET2,再到近年来基本落成的国家未来互联网试验基础设施FITI。这三十年,CERNET始终走在创新的前沿,也因此赢得了国家更多的重视与支持。
30年中,CERNET的发展给了我们教育数字化工作很多启示。具体到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之路,我有几点体会:第一,做好规划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好的规划一定要坚定不移地落实,方能收获成果。第二,以有限的资源投入做出最大的成绩,这要求我们的工作避免面面俱到,要集中火力,聚焦关键领域,对于高教数字化来说,特别要注重以教育教学为核心。
站在新的历史阶段,让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携手共进,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更加稳定、安全、高效的信息化支撑环境。
李芝棠:栉风沐雨三十载 网兴人旺谱新篇
李芝棠 CERNET专家委员会成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曾任CERNET华中地区网络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计算中心主任
参加此次会议,看到新人辈出、网络兴旺,我感到无比欣慰。
回顾三十年来华中地区教育网络和数字校园的建设,让人感慨良多,有经验也有教训,下面是个人的几点体会。
首先,要明确信息化在学校的地位与作用。从系统论视角看,系统或事物是由物质、能量与信息三者构成的,信息只是前二者之属性、状态和关系的采集与反映,通过网络传输和计算处理、形成决策再反馈控制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分布,以实现系统目标、提高系统效率。由此可见,信息并不能代替物质和能量的作用,而且任何有用的信息也必须通过物质和能量才能实现其作用。特别地,管理相关的信息化或数字化建设,往往首先涉及流程再造和权力再分配,需与学校整体的物质、能量及人财物等资源的分配调整与配合进行融合,才能形成闭环进而产生效能。这也就是信息化往往是一把手工程的根本原因。
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一方面,不要在本校物质和能量部分条件不成熟时,贸然推进“新技术、新概念”。另一方面,也不要过分夸大信息部分的能力、试图代替物质和能量的作用,这往往带来被动。
其次,教育数字化的当下,我们往往只聚焦于校园数字底座的构建,如网络、数据、安全、数据库、环境等,这是基础,显然是必要的。但对学校来讲,这不是目的,仍然只是手段。所有数字化建设最终要反映在学习、教育和科研的成果和效率上,直面的教育数字化应是利用数字化工具和环境提升学习效率,实现教育公平。当前特别需要重新认识学习与教育的本质,充分利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和传感技术开创新的教学模式与方法。
最后,要高度关注某些突发事件对校园网络和学校数字化的影响、作用与挑战,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王士贤:精准捕捉师生痛点 精心打磨产品服务
王士贤 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党委书记,曾任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与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兼网络与计算中心主任
在完成从信息化部门到学院的角色跨越后,我收获了诸多深切的体会。首先,学院工作的核心在于学科建设,而信息化如何有效服务于这一目标,是我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我看来,信息化工作的核心应紧密围绕服务于学院的“两才一管”——即人才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和学院管理。
服务于人才师资队伍,主要是为教师的教学、科研要提供信息化支撑,如建设好课程平台,用AI技术赋能,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效果;建设好超算、智算平台,利用AI for Science,帮助教师改进科研范式,提高科研水平。
人才培养是学院的中心任务,信息化应能够通过建设“AI学伴”等先进的工具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参加学科竞赛等创新性活动提供环境和技术支撑。
信息化还应服务于学院的管理与服务,例如通过建好网上办事大厅平台、电子签名平台、学院综合数据平台等,为学院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师生提供各类便捷的办事服务。
关于如何提升信息化部门地位的问题,我有两点体会,一是入主流,二是找关切。入主流是指信息化工作必须紧扣学校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和国际交流与合作,信息化不是为了信息化而信息化,建设无线网络、基础平台、数据治理、应用系统的目的都要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信息化工作要深入剖析学校的工作重点与改革方向,为学校的重要任务提供好支撑与服务,支持学校管理、服务、教学等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信息化的“倍增器”和“助推器”作用。
另一方面,我们要精准捕捉师生及管理层的真正关切,即痛点、堵点和难点,精心设计并打磨每一项信息化产品与服务,不求全面开花,但务必保证做出来的都是精品。在此过程中,须保持脚踏实地的态度,避免盲目追求最新技术或表面的高端概念,要始终聚焦于师生的真实需求,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资金与时间,切实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我们不仅能赢得师生和领导的广泛认可,更能实质性地推动学院及学校的全面发展,不断巩固和提升信息化部门的地位。
王宗敏: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王宗敏 郑州大学教授,曾任CERNET郑州核心节点主任、河南省教育科研网网络中心主任、郑州大学网络中心主任、河南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校长
回顾负责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时光,我最引以为豪的成就,莫过于在时任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处处长孔凡士的指导下,成功建设了HERNET,即河南省高等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这项任务的圆满达成让我们在同类项目中位居全国首位。
当前,大家都在探讨教育数字化如何推进,这实际与高等教育改革息息相关。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主要矛盾是学生对优质课程的需求与高校的课程供给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高等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极其关键。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本质上是在要素领域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的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优化资源配置出发,推进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改变供给对于需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增加有效供给,实现供需平衡。在我看来,提升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核心在于教育体系内部的变革,而这一变革的轴心在于机制与体制的革新,信息技术正是推动这一深层改革的关键工具。
受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思想的影响,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实现真正的自由全面的发展。要知道,尽管孔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但现实中,我们尚未充分赋予学生选择权,无论是选择专业、课程还是教师。因此,高校供给侧改革的本质就是学生可选择权的改革,高校要赋予学生专业、课程和教师的可选择权。要破解这一难题,正如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强调的那样,数字化转型是关键。而要实现这一转型,强有力的供给侧支撑必不可少,互联网的开放与共享、数字化战略转型是提供优质供给侧的必由之路。
回顾高校信息化发展历程,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三个阶段,校园网络的初步连通和提速仅是信息化工作的初级阶段(1.0),随后搭建各种平台系统并着手数据治理标志着发展阶段(2.0)。为了使信息化全面赋能高校的各个领域,我们必须向智能化的高级阶段(3.0)迈进。
在智能化这个新时代,未来的大学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我说,大学是一台“超级计算机”,大学是一间“超级教室”,大学是供学生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开放的学习共同体。
孔凡士:利用信息化手段 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每一个角落
孔凡士 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协会副会长,黄河科技学院副校长,曾任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处处长
作为一名信息化领域的教育工作者,我一直在思考两个问题:高等学校资源配置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解决信息化建设资金和支撑队伍不足的问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等不同类型的教育都有大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面对东西部、城乡之间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的不均衡,如何确保受教育者平等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公平有效地获得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要解决第一个问题,首先需要相关业务职能部门主动担当,精心谋划,不计得失,善作善成。有为才能有位!每一所学校,各方面的情况不尽相同,只要善于利用现有条件,敢于攻坚克难,把解决重大现实需求放在首位,把为教学、科研、管理和国际交流提供坚强支撑和温暖服务挺在首位,我们的工作一定能够出成绩、出亮点,就一定能够得到领导决策层的重视和支持!
河南作为教育大省,拥有170多所高等学校,通过CERNET这个平台,我们始终坚持团结和率领全省高校同行围绕服务大局,支撑发展,踔厉奋发,敢于创新的理念开展工作,始终坚持硬件和软件同步建设和应用为先的原则推动工作,始终倡导有为才能有位,在为教职工提供温暖服务中照亮工作岗位。每一届、一代代传承经验和智慧,全省同行始终保持旺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回顾2001年前后,为推进河南省教育科研网的建设,省教育厅科技处集中组织全省部分高校的网络中心主任和技术专家,认真撰写论证报告和汇报材料,使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技术问题,汇报教育科研网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憧憬教育科研网支撑服务高校教学科研和管理的美好未来,不但得到教育厅的重视,还决定立即筹集上千万元专项经费立即启动河南教育科研网主干网建设,主管部门组织高校专家一起研究设计全省18个市的裸光纤组网方案,积极对接三大运营商提供优惠支持。专家老师们即使在春节期间也没有停止工作,老师们的工作热情感染了领导,河南省教育厅负责同志随即决定2001年为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年”,并召开全省全口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进会议。
我们的体会是,高校网络中心和信息化管理部门主动谋划,善于创新,通过不懈努力推动工作取得靓丽成绩;全省在信息化年启动后20多年,技术不断有新突破,工作每年有新成效,队伍经常有新进步。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就要研究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合理配置,我和同事们都有一个共同愿景——利用信息化手段,将最优秀的教育资源输送到从基础教育直至高等教育的每一个角落,让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孩子也能共享发达省区最优秀的教育资源。2022年3月上线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和教育服务,理想正在变为现实。河南高校正在大力推进专业和课程评价改革,就是要以信息化和数字化为支撑,通过评价改革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让学生接受优质教育,努力让高等教育在中原大地起高峰。
高金峰:信息化团队的首要任务是做出成绩
高金峰 郑州大学教授,曾任郑州大学网络管理中心主任
尽管我已经离开郑州大学网络中心的工作岗位9年之久,但回想起在郑州大学网络中心那11年的时光,从2004年至2015年,那些奋斗的岁月历历在目。
在那11年的网络中心工作中,我深感幸运的是,从未为资金问题烦恼过。当时正值郑州大学新校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校领导极具前瞻性的决策,将信息化建设的预算直接融入了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之中。
对于任何信息化团队而言,首要任务是“做出成绩”。只要我们能够扎实地推进工作,将个人目标与学校的重点任务紧密结合,自然会赢得必要的经费支持。
我在2015年回到了电气学院,专注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结合网络中心和远程教育学院的工作,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数字化转型对学院发展的重要性。
李占波:须清晰界定信息化部门的职责范围,做有效的减法
李占波 河南省计算机学会秘书长、河南省高等学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曾任CERNET郑州核心节点主任、河南省教育科研网网络中心主任、郑州大学信息化办公室、网络管理中心主任
在河南,信息化建设之路虽布满艰辛,但郑州大学却在团结协作中实现了飞跃式的发展。我有幸在郑大信息化工作的四代传承中扮演了承上启下、保持稳定的角色,坚守并巩固了我们的信息化阵地。如何保持团队的活力,延续我们的成就?这一问题,需要我们给予关注。
首要之事,我们必须清晰界定信息化部门的职责范围,做有效的减法。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反思并明确我们的核心使命,集中精力于真正重要的事务上。
展望未来,我们要充分利用HERNET这一省级大网络的优势,发挥其强大的基础运算能力,以此减轻省内各高校信息中心的负担,让他们能更专注于核心任务,更好地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
王新平:行动胜于言语 用实力赢得更多支持
王新平 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曾任CERNET长沙核心节点主任、中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
我从院系进入信息中心,再回归院系的这段职业历程,让我在不断变换的角色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悟。
回想初涉信息化工作之时,作为一名非科班出身的新人,我依靠向先进院校学习,以及在富有经验的领导的指引下,工作逐步迈上了正轨。团队在“五个一工程”和“三年行动计划”的框架下,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当然,在这过程中也会面对诸多挑战。面对资金投入的限制,我们的应对策略是双管齐下:一是提升信息化在学校战略中的地位,通过持续的宣传强调其重要性,吸引校方高层的重视;二是为校领导勾勒出信息化发展的清晰蓝图,激发他们的支持意愿。
在项目实践中,协调不同职能部门又是一大挑战。为降低协调成本,我们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办公室,并由校领导亲自挂帅,以提高决策效率。同时,信息化部门主动出击,从项目立项到执行监督,直至收尾,全程严格管理,确保在合理标准下运行,有效提升了二级单位的参与热情和投入度。
我始终相信,行动胜于言语,只有展现出实际成果,才能赢得更多的资源和支持。领导们更愿意看到的是实际行动产生的成效,而非空洞的承诺。因此,我们信息化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在辛勤耕耘中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快乐与成就。
奎晓燕:积极交流学习 探索更合理的资金规划路径
奎晓燕 CERNET长沙核心节点主任,中南大学信息与网络中心主任
现在许多学校在信息化建设上面临相似的困扰,即“信息化不投钱肯定做不好,投了钱也不一定做得好”。面对这样的两难境地,中南大学在积极探索更合理的资金规划路径,以期推动信息化工作取得新的突破。
首先,增加对外交流,多走动、多学习是极其必要的,要主动向走在前列的院校取经,从好的实践中汲取灵感。在这个过程中,我同时也注意到,有些成功模式是可以直接借鉴的,有些则需在既有基础上加以改良以适应自身需求,而有些则可能完全不适合学校的具体情况,这时就需要我们来设计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其次,信息化建设应当有前瞻性的整体规划,基于顶层设计理念,再逐步细化实施步骤。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制定长期的战略规划,并在此基础上逐年细化工作计划及相应的资金配比。在具体项目的安排上,要区分轻重缓急,优先考虑那些最为关键且迫切的项目,之后再根据剩余的资金状况来规划其他工作。
王祖伟:有为才有位 以CERNET服务教育科研的初心筑牢高等教育数字化的基础设施
王祖伟 赛尔网络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很高兴前来参加CERNET华中地区2024年学术论坛,首先,感谢在座的各位领导、专家、老师长期以来给予CERNET和赛尔网络公司的支持。
今年是我国全功能接入互联网30周年,也是CERNET建设30周年。谈起高校信息化部门设置的话题,回溯历史,正是因为有了CERENT的起步建设,各高校才有了最初的信息化主管部门——网络中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化服务教学、科研、管理的作用愈加显现,信息化部门的设置和定位也在不断变化,很多学校设立了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将信息化部门的定位由教辅部门转为职能部门,但无论信息化部门的名称如何变化,隶属于哪个管理体系,关键在于“有为才有位”,即信息化部门能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什么样的贡献,能否有效地支撑学校的教学科研,能否让师生有更好的信息化体验和获得感。
CERNET 30年的建设和发展历程可以说是“有为有位”的有力诠释。
CERNET作为我国第一个全国性的互联网,见证了中国互联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代表了我国互联网建设从起步发展到追赶创新,再到突破引领的三个阶段。
CERNET打造了三张专注于服务教育科研的主干网,其中,CERNET是中国第一个采用TCP/IP技术路线的全国性互联网,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用户,建设了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应用。CERNET2于2004年建成开通,是全球最大的纯IPv6核心网,当前已实现CERNET用户的全部接入,在国家推进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中发挥了重要的示范和引领作用。FITI高性能主干网于2021年正式开通,作为国家信息领域第一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可为我国研究和设计未来互联网体系结构提供国际领先的开放性试验环境。
这三张网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支撑了高校师生使用先进的网络开展教学和科学研究,为推动我国互联网发展、攻关互联网关键技术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CERNET专家委员会主任吴建平院士在2023年CERNET全国学术年会上,再次强调了CERNET的初心,就是服务教学科研、筑牢中国高等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
赛尔网络公司作为CERNET的运营单位,将继续秉承CERNET的初心,坚持“技术服务求生存、技术创新谋发展”的核心理念,和各高校携手并进,致力于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优质信息化服务和保障,为网络强国、教育强国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本文根据多位专家和领导在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华中地区2024年学术年会“专家沙龙对话”上的谈话整理
整理:陈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