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厦门大学嘉庚学院老师王乃考,在微信群里办起“微课堂”。上课时,他会在微信群里提问,让学生们讨论,如果学生的答案比较准确、有深度,期末考试还有加分。王老师这一授课方式,迅速走红网络,学生们纷纷点赞,但也有一些网友质疑,此举会助长“低头族”现象。
微信群里一提问数十学生忙刷屏
王乃考在嘉庚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任教。这学期,上全院公选课《影视广告文化》时,王乃考建了一个微信群,把上课的学生都加了进去。上课时,他会在微信群里提问,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学生的答案如果比较准确、有深度,期末考试还有加分。
人文与传播学院大二学生小谢说,王老师上课时,遇到需要集体讨论的问题,才让他们打开微信群,讨论结束,还会让他们倒扣手机,继续上课。因为有加分鼓励,王老师一在群里提问,几十名同学就忙着刷屏,讨论氛围非常热烈,“平时不怎么发言的同学也踊跃抢答”。
除了公选课,王乃考在上选修课时,也建了微信群。大二学生小庄,选修了王乃考的一门课。她说,选修这门课的有100多名同学,大家来自不同专业,彼此不熟悉,上课讨论时总是放不开,有了微信群,大家的交流多了,上课的效果也好了。
当事老师:微信群只是辅助鼓励学生多交流
昨日,王乃考老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王老师是一个“准80后”,1979年12月出生,武汉大学新闻学专业硕士,目前担任嘉庚学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主任、副教授。
王老师说,他上课时喜欢与学生交流,但据他统计,每门课上,经常答题的学生只有20多人,剩下的同学都很沉默,一学期顶多回答两三次问题。他一直在考虑:如何让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也能参与课堂互动?
今年春节,很多人都忙着在微信群里抢红包,让他有了灵感:可否用微信群调动学生的热情呢?这学期,他的三门课都开了微信群,把课上的学生都加进群里,让微信群成为“第二课堂”。
王老师表示,如今,他在微信群里提一个问题,5分钟内,学生们都会给出答案,课后他会进行统计,答得好的同学可加分。不过,他强调,微信群只是一个辅助手段,还是要以原有的课堂教学为主。
专家:教学形式新颖但要张弛有度
老师在微信群里“上课”,学生们纷纷点赞,但也有一些网友质疑,此举会助长“低头族”现象。如何评价这一教学方式呢?
厦门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副主任苏瑞国教授认为,传统的课堂提问方式,占用了很多时间,有些学生在大庭广众下羞于表达,久而久之,他们参与课堂互动的主动性大大削弱。在微信群里“上课”,能够让这部分学生也参与交流,有助于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
苏教授认为,微信教学不会助长“低头族”现象,“强制学生上课不能用手机,反而会让他们产生逆反心理”,但微信教学也要注意张弛有度,把控好时间。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