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音识别技术,转眼间将一段对话转化成了字幕;虚拟现实技术,让孩子在课堂上体验知识的海洋;大数据,让教学与测试数据形成柱形图,一目了然;人脸识别技术,让学生们的校园活动、课堂表现进入数据系统……
这段由人工智能解说的短片,来自5月16日的国际人工智能与教育大会开幕式,让这场会集全球100多个国家、10余个国际组织代表和国内教育代表的国际大会科技感十足。
“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与会嘉宾感叹。
【政策与探索】
教育是各国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要素
人工智能技术将人类带入人与人工智能共存的时代。为此,世界各国纷纷行动。到2018年底,全球约有18个国家或经济体制定并开始实施人工智能战略。
对于所有国家来说,教育都是人工智能战略的核心要素。
大山中的孩子可以同步接受优质教学与教育资源;有学习障碍的学生可以获得个性化辅导;世界各地的学生可以进入同一个“课堂”,协作学习;教育管理者可以从大数据中获得全方位的信息……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需要引导这场革命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推动改善民生、减少不平等、促进公平和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助理总干事斯蒂芬妮亚·贾尼尼说,人工智能技术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带来了新的可能。
“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人类的行为方式和教学方式,还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斯洛文尼亚副总理兼教育、科学和体育部部长耶尔奈伊·皮卡洛(Jernej Pikalo)建议,我们需要思考人工智能对教育将带来哪些影响,需要思考人工智能如何在教育领域更好地应用。
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赛跑,中国教育在行动。
2017年,中国政府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着力从高等教育领域推动落实人工智能发展;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发布,提出加快推进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加快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智能时代将会是一个人机协同、跨界融合、共创分享的时代,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环节深刻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职业分工产生重大变革,教育不能故步自封,应主动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中国教育部副部长钟登华表示。
【机遇与挑战】
探究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规律
在人工智能的促进下,教育将更加关注人的发展;在人工智能的赋能下,学习范式将发生深刻改变。北京市市长陈吉宁表示,目前北京人工智能人才约有3万人,占全国人才总数的27.9%,人才数量居全国首位,以应用技术研究人才为主。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在知识储备、技能应用等方面将有可能超过人类。人工智能不仅能从知识关联和群体分层层面分析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推送学习建议和学习策略,更能从学习者的思考方式、个性学习特点等方面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内容和方法等。
对于全球的学习者来说,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都将带来强有力的帮助。
然而,人工智能也将为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
“人工智能是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绝佳机会。然而,任何技术革命都会带来可预见的、新的不平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奥德蕾·阿祖莱曾表达了对于新技术的担忧。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让教育教学的评估更加容易,也会伴随着危险,因为如果使用不当,就会导致错误判断和结果。”芬兰国家教育机构总干事奥利—佩卡·海诺宁提醒,人工智能时代的数据使用应该更加谨慎。
对于数据的科学使用,奥利—佩卡·海诺宁建议,教育管理者应清楚数据的保护和人工智能在教育应用中的伦理问题。对于教育教学,斯蒂芬妮亚·贾尼尼认为,人工智能创新在融入了整个教育生态的同时,教师必须站在核心位置。教育部门应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为教师提供相关知识与技能,以及人工智能工具和最佳使用方法。其次,需要预测人工智能对未来工作的影响,培养人工智能技术人才。
“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教育的体系也需要进行重构。”陈吉宁表示,教育的理念、方式和方法也要随之改变。我们在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研究、场景应用的同时,也要加强对教育自身的研究,努力揭示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客观规律、教育学的发展规律,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共享与合作】
中国教育贡献创新思路和举措
如今,中国上线的在线开放课程达1.25万门,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291门,选学人数突破2亿人次,超过6500万人次获得“慕课”学分。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达97.6%,学校多媒体教室普及率达93.4%,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惠及边远贫困地区400多万名学生,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超过60%的教师和近50%的学生开通网络学习空间,推动逐步实现“校校用平台、班班用资源、人人用空间”。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中国教育部部长陈宝生说。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质量,中国教育一直在尝试。
在大中小学各学段、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各类型融入智能教育的理念、知识和方法;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推进普及教育;在职业院校,完善大数据、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和课程建设;在高校布局人工智能相关的学科、专业体系,探索“人工智能+X”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建设100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智能教育将会发展成什么形态?需要具备什么技术条件?应当如何组织运作?教育部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建设一批智能教室,提升智能环境下教师教学诊断和精准教研的能力,还在宁夏建立“互联网+教育”示范区,并将在2020年底前启动建设10个以上“智慧教育示范区”,优先开展人工智能与教育融合创新发展的实践探索,积累可推广的先进经验与优秀案例,引领智能时代教育变革。
华中师范大学通过采集学生在不同学习环境下的多模态数据,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精准评价。学校先后建成了60余间智慧教室,开设了超过2200门在线课程,并为全校师生构建了在线学习和社交空间。
正如斯蒂芬妮亚·贾尼尼所表达的那样:“人工智能发展应该是一场开放知识、普及学习、分享最佳实践和政策的竞赛。如果没有协调一致的政策干预,就存在进一步扩大全球人工智能鸿沟的风险。今天的教育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培养同理心、创造性思维和人类合作意识。”
今天,习近平主席也在致本次大会的贺信中强调,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聚焦人工智能发展前沿问题,深入探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条件下教育发展创新的思路和举措,凝聚共识、深化合作、扩大共享,携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