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化工作者作为信息化建设中最重要的因素,其决定着信息化建设的决策、规划、管理、运维和服务等工作的成效和可持续发展。目前,各高校的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基本已经基本完成,并建设有教学、科研、财务、办公自动化等业务系统。高校信息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如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历程一样,信息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尚未有适应专业特点、独立的管理机制与用人、薪酬、绩效考核、晋升等机制,从无到有,随着人们对其重视程度的不断增加,这一过程需要不断加强完善。
因此,高校信息化工作者队伍建设必须在借鉴其他行业队伍建设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在理念和实践方面有所突破, 保障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将教育信息化的各项任务真正落到实处。本文从工作定位、职能、队伍结构、用人机制、薪酬机制、绩效考核、职称晋升机制等角度对比分析了档案队伍、财会队伍、图书馆队伍、后勤队伍等高校公共服务体系和医院信息化的现状,了解当前他们的困惑和挑战,以期对高校信息化工作者队伍建设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提炼出高校信息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的启示。
高校信息化工作者队伍建设的行业对比
高校档案队伍建设
高校档案馆不同于其他档案馆,是仅面向校内师生提供档案服务的公共服务部门,负责档案收集、整理及保管使用的职能部门,具有管理、服务等多种职能,工作职能定位明确。
档案工作是一项业务性强、严谨却又枯燥的工作,加之高校薪酬待遇较低,导致档案管理人员队伍的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以某高校档案馆为例,档案馆共有26名职工,女性档案员的比例较大,其中女性17人,占65%,男性9人,占35%;年轻的档案管理人员缺乏,中老龄化现象严重,40岁以上的13人,占50%;30-40岁的9人,占35%,20-30岁的4人,占15%;高级职称偏少,学历偏低,经过专业系统教育和正规培训的人员较少。硕士及以上者10人,占38%,高级职称者(含研究馆员、副研究馆员、副编审)仅3人,占12%。
随着档案信息化的逐步推进,归档工作已经由相当对简单的人工纸质材料归档向信息化方式过渡,档案管理的理念、方式和方法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信息化建设的环境下,档案工作要从随时随地产生的海量资料数据中取出重要的档案资料进行存档,需要复合型的信息档案管理人才,并且加强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适应信息化的不断发展。
档案队伍历史悠久,已经形成独立的馆员和编审职称系列,晋升机制、绩效考核和薪酬机制成熟,而且有较为灵活的用人机制,除了在编人员,还聘用大量的兼职档案人员。 信息化工作者队伍建设与档案队伍类似的是,队伍结构不合理和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因此,需要优化队伍年龄结构,建立有效激励机制,稳定队伍,实现老中青三代的梯队建设,实现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优化知识结构,建立专业的信息复合型人才队伍,并进行不同层次的针对性的培训,更好地服务于教育信息化。
而与其不同的是,信息化部门作为新兴的一个部门,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日新月异,工作职能和定位有待进一步明确,借鉴档案队伍已有的成熟机制,形成适合自身专业特色的职称晋升、绩效考核和薪酬机制,激励信息化工作者队伍人员发展,采取更为灵活的用人机制。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