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考”,更是一次机遇,而高校信息化部门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更好地推动高校信息化发展?令人期待。
文/项阳
这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打破了高校常规的教学管理流程。在大范围的疫情防控过程中,高校信息化发挥了前所未有的支撑作用。疫情防控是对高校信息化建设能力的检验,也必然会深刻地影响未来一段时间的信息化建设。
在对高校信息化部门的调研和采访中我们发现,高校信息化工作者有着这样的共识:疫情对高校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制定有着重要影响,将推动高校进入IT治理时代。其中,“数据”是治理核心,而“云”技术则是治理难点。
推动高校进入IT治理时代
疫情防控期间,高校的信息化工作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一定的压力,但同时也倒逼信息化部门对未来做出思考。在疫情下,如何使得学校资源优化配置,如何使IT能够更好地配合学校的治理要求,增加学校的效益和价值,也就是说,推进高校IT治理成为一个更实际而紧迫的问题。
最突出的压力表现在,疫情下的高校信息化工作,互联网及信息技术不再只是简单的技术工具,而停留在“教学辅助”定位、处于被边缘化的信息化部门,也无法再满足高等教育改革中“以信息化促进高校治理现代化”的要求。重构高校IT服务治理模式迫在眉睫。疫情影响下,“全场景”、“融合”、“一盘棋”等成为高校信息化规划的关键词。
南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四海表示,在疫情期间,协同办公的粒度从“部门与部门”深入到“人与人”,用户范围从行政干部扩大到每一位教职员工,视频会议从过去一年几次、十几次到现在每天每时每刻、随时随地都在开,我们在信息化长期规划中常说的“全业务、全场景”一夜之间就摆在了面前。
“走向IT治理的第一步就是,要对组织处于什么样的环境进行正确的分析。受新冠疫情影响,全国线上开课,数以亿计的师生一夜之间进入在线学习、工作的信息化时代。师生用户和高校各级管理者都因为疫情带来工作模式的线上化改变,并且逐步接受和形成了线上化工作的思维与习惯,预计会有更多源于实际工作的信息化场景需求不断被提出,信息化需求将日益旺盛”,哈尔滨工程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杜军判断,“这就要求IT基础设施和IT服务不仅仅要提供固定的功能,还要能够灵活响应各种业务场景、持续支持不断演变的管理与服务需求,并且在7*24的服务与运维支撑能力方面应得到明显的提升”。
他表示,展望十四五,IT服务将从伴随式建设与支撑保障模式,转变为高校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主体,疫情将推动高校进入IT治理时代。
在IT治理时代,未来的IT关键词有哪些?北京师范大学信息网络中心、信息化建设办公室主任别荣芳认为,“连通”和“融合”是未来高校IT 发展的关键词。连通是指师生、信息、资源、数据、IT 设施设备、环境的深度互连,校园物理空间与网络空间互连,使得高校IT连通的深度更深、范围更广。而随着“互联网+”理念不断深入,融合将是未来高校IT 发展的方向,例如线上线下教与学的深度融合,校内资源和开放资源的融合,学校各类业务办理与线上一站式服务的融合,以及面向学校大学科群、大平台、大项目、大基地的融合支撑等。
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化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兼网络与信息化中心主任张巍指出,要平衡好信息化治理和技术支撑的关系。高校领导应加强对信息化建设、治理、统筹、服务等工作的了解,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发展对高校治理相关工作的重要推动作用,将学校发展的综合改革设计与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融合及衔接,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进治理现代化。
以北京大学为例,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张蓓表示,梳理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北大在加强IT治理方面,首先将对全校各类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摸底调研和效能分析,研究制定学校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制度,形成全校网信事业规划、建设、管理一盘棋格局,为学校事业发展做好基础服务。
进一步挖掘“数据”价值
疫情期间的高校管理工作,“数据”是其中的重要支撑元素。以个人健康信息收集为例,有效的信息采集、监测、报送和数据分析,是高校抗“疫”工作的重点。
数据治理,是高校信息化工作一直以来的难点,也是“十四五”信息化规划中,推动高校走向IT治理的核心内容之一。
疫情发生后,一些学校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实现一个覆盖全校几万人的信息报送系统,背后依托的就是前期良好的数据治理体系。都说数据决定教育未来,但数据质量差、不重视数据的收集和管理,则反映在大部分高校中。大家都提数据重要,但不到大考凸显不出数据工作的极其重要性。这次疫情可以说是一个催化剂,一方面,提醒学校数据治理工作的迫在眉睫,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因防控工作要求收集到的师生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做的相关工作无疑会增加高校数据治理的进度。
南开大学信息化建设与管理办公室主任张四海表示,疫情爆发后,数据治理水平对学校整体信息化支撑能力的决定性作用得到凸显。在强调系统整合、推崇“一站式”服务的后疫情时期,如何深化数据治理、提高数据质量成为决定学校信息化发展高度的关键因素。
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化治理委员会秘书长兼信息化治理办公室主任沈富可认为,应进一步发挥、挖掘“数据”的价值,这里的“数据”除了包含学校的人财物等业务数据之外,更强调使用主体许可下的“行为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强调不同来源的“数据”之间的自洽性,通过数据分析,“倒逼”学校的管理和服务模式变革。
北京大学计算中心主任张蓓则认为,在加强数据治理方面,应积极推进校级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推广试用。从管理、技术、用户这三个维度入手,做出亮点应用,抓重点、痛点,选取关键点做深做好,并在应用及推广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平台,同步推进数据治理集成和数据共享制度出台。
而浙江大学网上教学期间的经验表明,教育数据共享将会成为常态,数据智能将成为推动教育科研的核心动力。例如,此次网上开课,通过不断比对教务系统和“学在浙大”中老师的开课数据,学生数据和钉群人数,并通过数据的收集、共享,了解业务的基本信息,辅助决策,从而不断推动业务发展。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数据将成为学校信息化的重要抓手。高校可将“心中有数”作为一个重点项目来推进,把散落在各地的数据连起来,形成整合效应。
混合云是必然趋势
疫情之下,云技术让中国一夜之间成为全球最大的居家学习、办公市场。云技术没有边界,冲破了空间障碍,为抗“疫”注入新动力。相关人士表示,这次疫情如果没有云的话,各种工作实在是难以想象会比较顺利地完成。疫情把云推到前台,如果说“为什么上云”是疫情之前一些高校思索很久的事,那么,“怎么上云”成为后疫情时代高校信息化工作出现的新问题,高校走向IT治理的新难点。
此前,关于“云”的讨论似乎都是以公有云为中心。虽然公有云为用户提供了许多好处,但也受到了工业时代物理基础架构的诸多限制。多个公有云模式就像工业时代蓬勃发展的工业中心:活动高度集中,但影响有限。只有通过部署合适的基础架构将它们连接在一起,才能从整体上创造更多价值。
这种情况下,混合云应运而生。混合云能够连接多个公有云,以及本地部署的私有云。
后疫情时代,在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高校信息化部门的老师不约而同地提到“混合云”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技术中心主任李艳丽提到,“应注重合云的打造,弹性拓展计算能力”。而经过疫情影响,高校十四五信息化规划“在安全和可拓展的前提下,可考虑混合云资源的建设,考虑借助专业市场的成熟产品应用,而不是一味强调学校特色专属和自主建设”。
常熟理工学院信息化办公室党委书先晓兵表示:“此次疫情让我更坚定了一个想法,混合云是必然趋势,高校的数字化平台一定是从封闭走向开放,虽然面临着各类安全压力,但是这个趋势无法阻挡。”
对于不少高校来说,疫情之前,纠结于是否上云;而疫情过后,重点考虑怎么用好云。
以上海交通大学视频点播云服务为例,疫情期间,需要解决“教师校内外便捷快速上传、学生全国都流畅点播回看”等难题,原有的企业云服务套餐不能完全满足疫情期间的特殊需求。为解决这些难题,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专门开发基于公有云的教学视频课程点播平台vshare,其服务定位能够保障师生在校外亦可流畅访问、满足全国各地高并发访问请求,并且简单易用,可多渠道分享传播。
上海交通大学计划在学生完成返校,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之后,继续改造目前的视频共享服务系统,增强其独立性。具体可能采用两种方案,一是将视频共享服务迁移出来,二是达成长期合作模式,继续使用云视频点播服务。无论哪种模式,“混合云”的个性化解决方案都成为后疫情时代高校云资源建设的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姜开达就此表示,要面向全国提供快速和有质量的服务,学校自身私有云的服务能力要和公有云的服务能力要形成互补。这种情况下,具有自主开发能力的学校,在快速响应学校要求时会具有优势。
而浙江大学在疫情期间的网上教学,拥有与上海交通大学相似的体验。浙江大学相关人士表示,“经过疫情考验,我们认为混合云是趋势,那么混合云应该怎么做?未来,浙江大学的专有云只用来存取数据,所有的计算全部交给公有云,用完即走。这样,既能用好公有云,也能做好专有云。而数据是未来高校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一定要放在专有云上,在公有云上运算没问题,但是存储还是要回到学校。”
疫情防控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大考”,更是一次机遇,而高校信息化部门如何抓住这个历史机遇,更好地推动高校信息化发展?令人期待。
来源:《中国教育网络》杂志(7月刊)
投稿、转载或合作,请联系:eduinfo@cernet.com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