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思先行嘉宾】:陈伟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
东北财经大学以“培育卓越财经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使命,是一所突出经济学、管理学优势和特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近年来,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加强顶层设计,注重试点推动,以公共基础设施、基础平台为依托,以应用系统、服务体系建设为主线,以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融合为目标,分步实施,循序渐进,取得了较大成效。
(1)对标话题:“十三五”期间,贵校信息化工作取得了哪些显著成绩?请您结合《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谈谈贵校有哪些先行经验,以及还有哪些需要亟待加强的工作?
“十三五”以来,学校逐渐将信息化建设重点从面向管理者的系统建设转向为面向广大师生员工的服务体系建设,以“东财e服务”微信服务号、一站式办事大厅等为依托,推进人机交互界面建设,促进业务管理向服务转型。数据资源建设卓有成效。截至2020年年底,学校已建设了1000多门网络课程、多门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及精品视频公开课,并投入应用。图书、文献等各种电子资源较为丰富。
在IT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学校校园网通过分阶段持续建设,实现了校内楼宇、公共区域无线、有线全覆盖,建设了多套虚拟化集群设备,建成了数据备份恢复系统。
公共服务平台顺利建设实施,制定并完善了《东北财经大学信息标准》,建设完成了数字校园三大基础平台,推进了一站式服务大厅网上平台建设,实现业务系统、微服务的便捷接入。
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与集成取得重要进展,基本业务系统,如人事管理、本科生管理、研究生管理、协同办公自动化、资产管理、智慧教室等基本建设完成,推动了学校机关部处相关管理业务的横向整合,为智慧校园应用系统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保障。同时,服务体系的建设也大幅提升了用户体验。
按照《东北财经大学“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的要求,学校基本实现了“建设安全、高效、可持续、可跨越的系统平台,建设规范、完整、可维护、可扩展的数据库,以信息化、集成化、智能化实现精管理、大服务、强支撑、优体验,构建‘创新、协调、绿色、共享、智慧’的信息化校园环境”的建设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学校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绩,主要在于:
一是重视规划,从顶层设计强化数字校园建设目标定位,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学校各项事业发展中的支撑与引领作用,有效提升学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是注重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学校党委、网信委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上的统筹、指导、决策作用;
三是在实施路径层面,以点带面,重点突破,以师生痛点、用户体验为切入点,以业务管理、信息服务、决策支持为目标,分步实施,拉动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服务的全面完善与提升。
此外,在制定相关工作目标、发展规划、实施路线图,甚至是确定技术框架、产品选型,一定是要结合学校现有基础,包括系统、数据、队伍基础,一定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行业发展水平,因地制宜制定符合本学校人员情况、发展实际的规划、制度、技术路线。
每个高校和地区的发展差异化较大,尤其是人员情况、本地服务水平等方面,因此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不能照抄照搬先进高校的做法,因为人员队伍、资金投入等诸多区别,很难达到预期目标;
另外一方面也不能妄自菲薄,地方院校和民办院校在资金、人才队伍上不如985、211学校充裕,但相对而言机制、体制较为灵活。这就需要开阔思路,借助运营商、银行、互联网企业的力量,巧妙地利用云服务、互联网中台、SaaS等新模式、新业态,探索出符合自身情况的独特路径。
“十三五”期间,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基本完成了既定的工作目标,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尚需持续升级改造,尤其是需要按照教育新基建的要求重新审视目前存在的问题,完善方案;二是应用服务系统发展仍需协调均衡,学校部分业务尚未系统化,尚存在信息洼地,系统应用、服务等相应工作机制亟待健全,尤其是人机交互界面、决策支持建设相对薄弱,需要加强;三是信息技术需与教学、科研和服务进一步深度融合,从用户融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业务融合、数据融合。数据质量问题亟待有效解决,现有公共数据平台中数据维度非常有限,数据质量良莠不齐,数据整合的综合效应尚未发挥,还有多项学校基础数据与核心业务应用的集成尚未完善,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促进领导决策、教学管理和部门监管的效果不明显。
(2)对表话题:目前,贵校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制定的进展如何?在“十四五”期间贵校信息化将在哪些方向进行重点建设?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贵校已经启动了哪些信息化建设项目?
2021年3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从信息素养、基础设施、信息资源、应用服务、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这六个部分, 兼顾了数字校园中人、物、空间、信息、数据、安全、保障体系等多环节,给出对于高校通用的指导性要求;而7月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等六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则对于高校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尤其是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
目前,东北财经大学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已完成初稿,也已广泛征求意见,正处于完善提高阶段。下一步,我们也在着手将新的文件精神、建设思路落实学校“十四五”规划中,尤其是《规范》中提到的资源管理系统、人机交互界面、决策支持、数据治理等,是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对较为忽视的地方,此次依托《规范》,在规划层面也有了更有利的制定依据。
未来,学校也明确了信息化“十四五”发展规划的多个重点建设方向。
一是要以新基建的视角重新审视校内园区网建设,以新基建教育专网建设的标准建设面向CERNET2新一代智慧园区网,推进5G与校园创新应用的融合发展。建设一张实现海量终端泛在接入、业务专网统一承载、应用场景体验良好的高性能、高可用性、高管理性的校园网。
二是要以新基建的视角重构高校内传统的“三大平台”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升级改造现有信息化三大平台为新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要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和融合基础设施的平台化、中台化的能力,实现用户数据的集中存放、统一管理,基础能力的统一平台化支撑,改变目前业务系统的建设模式,以“平台+微服务”的模式,解构用户数据与应用、服务的深度耦合。
三是按照“规范”的要求,以“数据资产”的高度充分审视“信息资源”各项目建设目标、路径、要求,充分发挥出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资源属性,以此作为“十四五”规划的重点任务,推进应用服务建设,尤其是人机交互界面、决策支持迈上新台阶。
2021年10月,学校成功入选辽宁省高等学校数字校园试点建设项目,今年作为“十四五”的开局之年,学校继续完善应用服务体系,在2020年建设的服务大厅基础上,继续推进学校一站式办事大厅建设,促进学校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全面由系统化向流程化转型,“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全面提升广大师生的获得感、温度感。
学校计划在2022~2023年,将以数据中心建设为抓手,以信息资源为目标,全面推进数据系列项目建设,推进包括新型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工程、全面数据治理工程、网络安全体系建设工程等一系列项目建设工作。
(3)先行话题: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教学的全要素、过程链、价值链的全面链接,打通传统教育痛点、难点和堵点,为教育发展开辟新空间方面,您有哪些建议及思考?
01
以用户数据为起点,全面推进高校数据开放平台建设
目前,各高校身份信息主要由传统的统一身份认证来支撑,认证为主,身份为辅,主要服务场景也就是校内各信息系统,较为封闭。以信息基础设施的视角来审视传统的统一身份认证中心,统一身份认证从技术形态上逐渐过渡为用户中台、统一用户中心,通过开放平台与其他行业场景相关平台,如CARSI、腾讯OpenID等实现互联,自身独立,但通过API实现松散耦合,从而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分布式、可信的互联网用户体系,赋能于各行业场景,同时较为彻底解决个人信息安全、隐私保护等问题。
02
以高校数据开放平台赋能校外场景,再造校内场景
高校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拥有高质量、多维度的学生信息,例如学生基本信息,成绩记录,校园卡消费记录,图书借阅记录,上网记录等等,高校比任何组织、任何互联网公司、任何个人都更了解自己的学生,这是一座价值十分巨大的“金矿”。如果能利用高校数据开放平台将此能力赋能于社会,能创造很多崭新的场景,同时也能创造巨大的价值。如高校学生征信,目前校园贷问题十分突出,关键在于无法正确评估学生信用,持牌金融机构无法获利,导致非法网贷机构趁虚而入,对学生权益造成很大损害。如果学校建立相信用评估模型,并将其以用户中台的形式开放出去,整个业务领域将被重构与改写。
03
以区块链、AI、VR等新技术构建覆盖校内、校外全场景的分布式、可信任、沉浸式体验的下一代全域信息服务网络
各高校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的视角再造高校统一数据平台,同时支撑数据开放平台实现与校外场景的泛在链接,从而构建“教育专网”成为独立一极,以松散耦合的形式,既相对独立内聚,又开放互动协同,从而成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传统数据平台服务于校内,以此基础上构建的数据开放平台将致力于服务于行业用户、生态合作伙伴以及更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发掘出数据的资源属性,创造新的业务模式与场景,继续为社会、高校赋能。高校互联网、教育信息化领域要多尝试原创性、探索性工作,以“十四五”新基建为契机,为我们互联网产业发展先行先试,探索出符合Web3.0时代的新型平台、新型服务模式。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