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多年,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未来“十四五”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高教信息化提出了新挑战。
高校信息化应用公众号推出由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教育信息化智思考》专栏,栏目关注高校信息化的真实应用和最新进展,将第一线需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进行精准匹配,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大学现代化与未来教育革命的智慧引擎。
陈伟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信息管理中心副主任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40年的建设、应用、发展,到目前进入教育信息化2.0新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不同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以应用驱动为目标的教育信息化1.0,教育信息化2.0将以数据技术为基础、以创新引领为目标。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如何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教育管理的支撑与引领的作用,如何实现教育信息化2.0所提出的“使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走在世界前列,发挥全球引领作用,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目标,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认识自身优势,探索独特路径
深刻认识中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环境与国际环境的巨大差异,探索出中国特色的独特路径。作为学生最主要的学习、社交、生活场所,相较于国外大学的管理模式,高校拥有完整且多方面的学生信息,它比任何组织、任何互联网公司、任何个人都更了解学生,这些数据资源其中蕴含了巨大的能量。如能建立相关主题数据模型,同时将数据能力以中台的形式开放出去,前景不可限量。
目前校园贷问题十分突出,关键在于无法正确评估学生信用,持牌金融机构无法获利,导致非法网贷机构趁虚而入,对学生权益造成很大损害。如果学校联合业界建立相关信用评估模型,并以用户中台的形式将数据能力开放出去,整个业务领域将被重构和改写。
高校信息化建设,应以开放、共享的思维打破头脑中的“藩篱”,要广泛利用优秀互联网厂商开放出来的能力、资源为学校各业务场景进一步赋能。同时,要深刻认识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具备的独特优势,探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路径,“为国际教育信息化发展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主动拥抱新技术、新思维
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新时代的教育信息化,应该由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引领,构筑新的生态环境,开创新的业务模式,真正实现从1.0到2.0的质变。
以云计算技术为例。目前在高校运用的场景也仅仅是把非核心业务的一些公共服务,以SaaS化形式提供服务,如电子邮件系统等,也只是局部业务,远远没有到整体解决方案层面。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整体发展水平不均衡,地区、高校间差异很大。
中国目前高校有3000所左右,但在信息化建设整体发展上,头部效应明显,985、211一共100余所高校,再加上地方重点院校300所,聚集了大部分资源,主导了业界标准与业务模式,也主导了整个话语权。剩下的2500余所高校中,那些不被重视的非重点院校、地方院校、二三本院校,因为资金等问题,基本没有话语权,其需求往往被从业者忽视,市场空白很大。
如此巨大的蓝海场景,理想的SaaS服务模式落地场景,创新的市场空间,完全可以诞生中国版的Salesforce,并且以海量的数据为核心竞争力,迭代业务模式、服务场景,“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形成业界标准,真正改变教育信息化市场混乱、低水平的竞争格局,提升整个行业水平。
砥砺奋进新征程,扬帆起航再出发
目前,教育信息化领域整体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互联网行业,整个高校教育信息化市场参与者众多,但头部企业一年营收4、5亿元左右,在整体庞大的投入中所占份额甚微,整个行业市场呈现为竞争初期,远远没达到充分竞争阶段。
整个行业呈现为低水平竞争态势,既未培育出独角兽级别企业,也未产出基础研究原创性成果、技术,对比国外高校的作为,差距明显。
Facebook产生于哈佛大学,由其学生扎克伯格创办,目前为世界顶尖互联网企业;2018年的图灵奖获得者,三位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之父:Geoffrey HinTon、Yann LeCun和Yoshua Bengio也都来自于高校。
今年是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建设25周年,我们的前辈在过去奋斗的25年中,培育了大批互联网人才,网络建设实现了弯道超车,对我国整个互联网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与引领的作用。
反观教育信息化事业发展,作为新一代从业者,我们要接过前辈们传承下来的旗帜,在新时代下更应有新作为,共同努力,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9年度 高等教育信息化专刊 )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