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多年,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未来“十四五”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高教信息化提出了新挑战。
高校信息化应用公众号推出由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教育信息化智思考》专栏,栏目关注高校信息化的真实应用和最新进展,将第一线需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进行精准匹配,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大学现代化与未来教育革命的智慧引擎。
先晓兵
常熟理工学院信息化办公室党委书记
常熟理工学院在多年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服务师生、服务教学、服务管理”的思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信息化支持教学初见成效
“十一五”期间,探索自主研发和采购专业系统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道路。高校决策支持系统建设与应用成效初显,培养数据说话的思维习惯,信息门户取得良好效果,信息化支持教学过程应用初见成效。
2008年底,学校数字化校园平台建设尚未启动之时,学校分管数字化校园领导前瞻性地提出了,通过数字化实现学校管理决策支持的要求,并亲自带领和协调多部门制定学校数据编码标准,教师、学生数据采集标准。
同时,提出明确的数据查询、统计和分析需求,强力推进数据治理工程,立足自主研发,自主建设数据共享平台,采用数据仓库技术。
2009年初建成教师综合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2010年建成学生综合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为学校管理者的辅助决策支持赋能,取得显著成效。这些基础系统和数据资产延用至今,为学校后来的数字化校园、智慧校园建设起到了很好的支撑、示范和引领作用。
2010年,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开启一批业务管理系统的升级和新建工作:OA、科研管理、教务管理、校园卡管理系统、毕博教学资源平台等,该阶段建设了数字化校园信息门户。通过深入数据治理、IT治理工作,学校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有较大提升,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在此期间,学校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校园”的校园卡建设与应用,同时实现了有线、无线、教学区、宿舍区的网络统一身份认证功能,在国内高校率先建设了服务器虚拟化平台,运行虚拟机约150个,支持校园所有应用系统在虚拟机上运行。
在本阶段,虽然在教学过程管理、教学资源及管理平台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但使用信息化手段支撑教学过程的教与学仍然乏力。
移动应用建设起步,IT治理成效明显
“十二五”期间,率先启动网上财务报销审批系统,建设校产综合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移动应用建设起步,IT治理成效明显,服务师生能力增强。
伴随智能手机的快速发展、智能手机价格的不断下跌、各运营商的移动数据网络的建设和各种Wi-Fi环境的建设与应用,移动终端应用得以迅速发展,大学生成为移动终端应用的主要群体。因此,如何围绕利用移动终端建设移动数字化校园应用是各个学校必须考虑和面对的问题。
2011年前后,学校启动了移动应用建设。经过认真调研和思考,考虑到大学生大多数都在使用微信,因此在2014年最终形成了以微信企业号为主的校园信息化移动应用建设,较好地解决了师生的移动信息化应用需求。
基本实现方式是建立学校的微信公众账号,学生只需通过身份认证绑定后,即可接收学校的各类相关通知公告,并可查询本人的各类信息,如考试成绩、课程表、校园卡消费、体育考勤、图书借阅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此基础上,扩建以工作流为主的学生网上事务服务大厅,提高学校学生管理与服务能力。
2013年,以减少两个校区师生少跑腿为服务目标,校领导排除困难,启动网上财务审批系统建设,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制度和报销流程,流程除包含财务报销审批外,还包含学校管理与服务方面的各类流程,在国内高校率先建立了“让师生少跑腿,让信息多跑路”的网上服务大厅。
该系统还实现了财务报销过程和相关材料的数字化,使得常态化审计成为可能。在推进数据资产管理过程中,启动了综合校产管理系统建设,整合GIS推进校产可视化工程,让资产查询、统计分析变得简单明了,同时建设了基于二维码、条形码和依托个人智能手机定位的移动资产盘点。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资产清查工作模式,使高效资产清查的老大难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财务和资产的管理信息化,较好地实现了学校内控管理,IT治理成效显著。
2015年,启动专业综合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的建设,学校形成了教师、学生、资产和专业为主的四大综合信息管理与决策系统,同时建成相应的四大主题域数据,形成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持能力,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不难看出,本阶段信息化建设的问题是存在“重管理、轻教学” “重建设、轻安全”的建设与应用思维。
向支持教与学为中心转变
“十三五”期间,移动学习初见成效,建成智慧学习空间,移动聚合支付成效显著,云融合应用走向成熟。信息化支持从管理与服务为中心转向以教与学为中心,信息化育人成效初显。
学校充分认识网络信息安全工作重要性,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将网络安全纳入重点工作。同时,围绕移动学习和智慧教室进行了无线网络高密度全覆盖,多媒体教室升级改造,多屏互动增强等支持移动学习的智慧教室建设。
“十三五”期间,学校启动了教务管理系统、毕博教学平台的升级扩容工作,启动了“蓝慕云”云班课平台,推进移动学习空间建设,形成以“二维码”为主的实践教学监控管理平台,信息化手段支撑教学能力增强。
大量云应用迅速涌入校园。学校陆续引入了腾讯企业邮箱、微信、完美校园、微信支付、微信开放平台、百度云unit、短信云平台、问卷星、PU口袋大学、数字图书资源、阿里云直播平台、人脸识别、车牌识别、office365、爱课程、蓝慕云、江苏省国有资产管理系统、教育部各类资源云平台,各个学院的教学虚拟仿真平台等。公有云、私有云共同助力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与管理的方方面面。
如何从应用层面、数据层面进行各类云计算应用的融合?通过借鉴、研究,我们决定立足自主研发,探索基于微信服务号OpenID和OAuth2.0授权认证技术,研发了一套基于微信扫码去中心化的身份认证方案,整合学校信息化应用服务平台PC端和移动端的统一认证入口,建设了扩展性较强的微信公众服务平台,改善了信息门户平台的服务能力。
在此基础上,整合微信企业号“掌上理工”、企业微信、微信服务号“理工微门户”服务平台,建设了新型pc端信息门户,师生登陆新门户只需微信扫码即可登陆,提供了用户自助服务、 各类“二维码、条形码“扫码应用、微信校园实名聚合支付和校园知识应答机器人等应用,对各类公有云进行深度整合,建成集pc门户、移动门户、智能应答、移动聚合支付一体化融合服务平台,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
在本阶段,信息化建设长期处于经费不足状态,这种习惯性的建设思维,制约了智慧校园建设的宽度、深度;
高校相关IT公司创新乏力,平台技术架构仍旧处于老旧的低水平模式;
各IT公司利用教育行业应用接口规范缺乏标准,进行牟利、竞争,害人害己,使学校成为最大的受害方;
经历移动互联应用大潮洗礼的师生们,人人都是移动应用专家,在同一个手机中存在的校园移动应用与华为、苹果、谷歌、阿里、腾讯等巨型公司应用相比,差距越来越大,师生的获得感不升反降。
同时,学校移动应用“孤岛”泛滥,网络信息安全愈加严峻,人财物方面投入不足等一系列问题,使得不少高校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压力颇大。
数字孪生提升智慧校园建设
智慧校园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阶段正处于协作应用、决策支持及综合信息服务系统的深化阶段,为适应高等教育生存和发展的现实需求,我们会不断地尝试与实践。
随着全球数字化转型,云计算的渗透率大幅提升,5G、AI、AR、物联网等新技术也会大量涌入校园。如何运用这些新技术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我们认为需要方法论的提升。
应借鉴智能制造、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字孪生理念,即充分利用物理模型、传感器更新、运行历史等数据,集成多学科、多物理量、多尺度、多概率的仿真过程,在虚拟空间中完成映射,从而反映相对应的教学、科研、服务与管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建立镜像化的云中大学,真正赋能未来教育。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