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20多年,高校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并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落实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及未来“十四五”规划过程中,特别是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高教信息化提出了新挑战。
高校信息化应用公众号推出由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独家冠名的《教育信息化智思考》专栏,栏目关注高校信息化的真实应用和最新进展,将第一线需求与新技术、新产品、新解决方案进行精准匹配,让“互联网+”真正成为大学现代化与未来教育革命的智慧引擎。
杜军
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化处处长兼网络信息中心主任
“双一流”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顶层设计,更是各高校及学科未来努力发展的方向,也对高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新的使命。
在此背景下,对标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围绕学校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置身学校改革发展全局,聚焦教学科研支撑能力和师生成长发展服务能力,全方位构建与“双一流”大学建设相适应的智慧校园体系,哈尔滨工程大学为此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有益探索。
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和目标是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的一体化服务,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高校都在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但由于各自具体情况不同,各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内容及重点也存在着诸多不同。
哈尔滨工程大学面向学校“双一流”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校务治理等工作,以破解传统信息化建设模式转型升级路径和方法为目标,提出智慧校园建设的“一体化、平台化模式”;
以服务教师、学生、管理及决策的多方向需求为根本,建立起保障人才培养、科研、管理高效运转的各信息化应用系统;
以信息化全面渗透发挥效用为原则,把建设目光聚焦在信息化所产生的效果、效率和效益上,开辟出独具“三效”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
着眼校园信息化建设效果
深入思考如何在有限投入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响应和满足师生对信息化的需求;如何做好顶层设计并针对问题明确建设途径,确保建设效果,提高师生满意度。
并以此为方向,建立起支撑人才培养、科研协作、集成办公等学校各项工作的一站式、全覆盖信息化环境,涵盖教学、科研、服务、生活多方面,实现了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校园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资源整合,从而保障学校师生能够随时、随地、随需、安全地使用网络资源。
同时,保障具有可持续开发建设智慧校园的条件基础,就目前哈尔滨工程大学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态势和师生体验而言效果显著。
着手校园信息化建设效率
深入挖掘如何有效协同业务部门,为全校师生提供各种服务;如何让校领导及各决策部门及时了解多维度信息提供有效有力的决策支持。
并以此为目标,创新信息系统建设模式,全面论证并启动建设了十大学校业务信息系统,基本构建了符合学校实际需求的应用系统体系,形成了通过应用系统的运转产生主要基础数据的模式,打破了各部门业务数据孤立的局面,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构建面向师生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平台和大数据挖掘分析奠定了基础。
为学校师生创造了集中、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服务环境,将传统需要线下跑腿办理的业务实现线上办理,大大节省了用户办事和等待的时间,改变了校园工作、学习的方式,让师生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教学科研工作中去。
着力校园信息化建设效益
深入探索如何整合、完善、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获取高建设性价比,同时极大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工具和手段作用,真正融入学校各方面工作,节约成本、优化流程、推动资源共享。
并以此为手段,全面推进校园各单位存储、服务器等IT资源大集中,建设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技术规范;大力引导各应用系统采用公共数据平台中指定的代码标准,构建全局共享数据库和交换平台;完成学校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与信息集成管理,实现了保卫处校园监控系统、后勤基建处节能减排系统等15项应用的后台集中统一管理,IT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30%,能源消耗减少15%,设备使用空间减少20%。
在广泛的资源共享中,实现服务效益的最大化,为推动学校集约化管理和节约型校园建设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探索出独具“三效”特色的信息化发展之路,在学校“双一流”建设中主动作为,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突破口,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抓手,不断推进网络畅通、数据集中、资源共享、业务贯通、协同支撑、个性服务、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智慧校园环境建设,有效发挥支撑、推动和引领的作用。
(本文刊载于《中国教育网络》杂志2019年度 高等教育信息化专刊 )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