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休息期间,与会代表来到大会堂大厅,在石制地球仪上寻找自己国家的位置。
国际数学家大会昨天下午正式在京开幕,北大、清华数学专业的研究生纷纷提前返校,争睹大师风采;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叶中豪也带着刚出厂的《数学无国界》样书赶到了北京。
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综合办公室范老师告诉记者,北大注册参加数学家大会的共有126人,其中硕士生、博士生达70多人。据悉,学生们从去年国际数学家大会将在中国举办的消息公布后就开始申请参会了,到现在仍有不少学生咨询能否参加个别学术会议。
记者还得知,上海教育出版社通俗数学名著译丛编辑叶中豪已带着上周刚出厂的《数学无国界》样书到北京参加国际数学家大会,新书主要讲述国际数学联盟的历史。据了解,趁着数学家大会的氛围而出的数学科普及相关图书也不下数十种,其中《数学的故事》、《数学家的眼光》、《新概念几何》等均属中国科普名家名作院士数学讲座专辑丛书。
本报记者报道 昨天,当四年一度的国际数学大奖——菲尔兹奖被法国数学家洛朗·拉佛阁和俄罗斯数学家弗拉基米尔·沃沃斯基拿走。大会组委会主席马志明承认,仅据他所知,就有两名中国数学家向菲尔兹奖评选委员会提出参评申请,遗憾的是,菲尔兹大奖的光环并没有落到他们的头上。
不少数学家坦陈,目前国内数学界还非常缺乏比肩当年华罗庚、陈景润的世界级数学大师。那么,哪些因素在制约中国数学水平的发展呢?专家们向记者分析了三大原因。
■中国学术“近亲繁殖”
一位从清华大学到哈佛大学,现在师从美国一位著名数学家的中国年轻数学家认为,国内学术界“近亲繁殖”现象,不利于形成自由平等的良好学术风气,并窒息中国数学家的创造力。他说,在哈佛,本校学生一旦毕业,一般不会被继续留下来,这就避免了因为“师出一门”形成“近亲繁殖”。
一位自称成果多次受到“正规科研机构”冷落的“民间数学家”说,国内数学界一些人士总认为一般大众不可能在数学界作出成就,对民间数学家的成果往往不屑一顾,如果当年苏步青也持这种态度,那么华罗庚先生充其量也就是一个优秀的裁缝。
■中国科学家“黄金创造期”一闪即逝
中国年轻数学家“进入前沿,切入正题”较晚,也让一些参加大会的国内数学家感到忧虑。根据一般规律,数学家创造力的黄金时期一般在25到40岁之间,如唯一一位华人菲尔兹奖获得者丘成桐教授,33岁就证明出卡拉比猜想和正质量猜想,而伽罗华不到20岁就创立了影响颇大的“群论”。但从国内情况来看,30岁左右的数学博士,能够被赋予独当一面科研机会的人很少,中国的年轻数学家普遍缺乏国外年轻科学家挑战权威的勇气和精神,短短的黄金创造期一闪即逝。
■专业限制成为创造力的阻碍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一位数学系教授认为,国内在教育体制上也存在弊端,在美国,刚入校的大学生可以不受专业限制,全凭自己兴趣选修课程,直到大三才最后定下专业,与目前大多数国内高校不顾学生兴趣特长,只看分数高低,一进校就定死专业的做法相比,前者显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让其少走弯路,加快成长速度。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