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数学再次唤起中国人的科学热情
2002-08-26 记者 周效政 袁晔

  “原以为这只是一次纯学术活动,没想到会引起公众如此热烈的关注,”从美国加州大学来北京参加2002国际数学家大会的刘克峰教授这样表达他此行的感受。

  人们为聆听霍金、纳什的报告排起百米长队,媒体对会议进行全方位报道,科技书籍一时“洛阳纸贵”……有百余年历史的数学盛典首次来华,立刻激发起一股多年未见的科学热潮。

  不过对许多人来说,这股“科学热”似曾相识。二十多年前,一篇感人至深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使陈景润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当时不少年轻人被这位数学家抱病在6平米的斗室中苦苦钻研世界难题的精神打动,毫不迟疑地选择了科学研究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现任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所所长的袁亚湘就是其中一员。

  今年42岁的袁亚湘也是这次数学家大会的组委会秘书长。他说,宣传科学,鼓舞大众的科学热情并吸引大批优秀青年走上科学道路,对中国十分重要。而有着“科学皇后”美誉的数学能两度带动中国“科学热”的兴起,也绝非偶然。

  权威人士认为,数学是中国科学界最接近世界一流水平的领域之一。数学大师陈省身曾称赞中国的数学研究已具备很强实力。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更曾预言,中国最早取得诺贝尔奖级成果的领域很可能就是数学。

  不过,袁亚湘认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两次“科学热”虽然激情相似,其时代背景和意义却明显不同。“当年为了修复‘文革’10年给科技界造成的人才凋敝、体制废弛的局面,政府采取解放思想、为知识分子正名的举措,带来了一个‘科学的春天’。而现在科技界已拥有一大批优秀人才,在众多领域取得长足进展。我们期待这股‘科学热’能继续推动体制改革、人才培养等问题的解决,促使我国从科技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变。”

  随着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建立和各种选择、“诱惑”的增加,需要“刻苦钻研、甘于寂寞”精神的基础科学研究已不再像从前那样吸引年轻一代。专家担心,基础研究的疲软将直接削弱中国的国际竞争力。邪教及迷信势力的存在和一度猖獗也表明,中国急需更广泛地普及科学,培养公众的科学精神。

  袁亚湘说,这次数学家大会是促进这些问题解决的一个很好契机。

  在大会开幕式上,人们看到国家主席江泽民亲自出席并颁发大奖,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致辞中再度重申中国政府“科教兴国”的决心。与会的南开大学胡传淦教授说:“江主席日理万机,还全程出席一个多小时的开幕式,真不容易。”

  据悉,早在1993年中国就有意申办国际数学家大会,申办过程也始终得到政府的关注和支持。陈省身说:

  “这次大会的成功召开,中国领导人发挥了重要作用。”

  来自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艾里尔·塞拉教授认为,大会“具有推动中国数学和其它基础科学研究发展的潜力。”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也指出:“数学始终与国家民族共兴衰,”中国的科学界已迎来又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