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创新,就要有社会责任感。我相信,一个人如果真的有责任感,面对任何外界诱惑都会不为所动。”近日,就当前很多科研人员离开科研的现象,《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了中科院院士杨叔子。
杨叔子对一些科研人员“逃离”科研的做法表示理解。不过,他强调,应该让有志于科研的人才安于科研岗位。“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情况比较复杂。有两种因素会影响到科研人员,一是外部因素,即外界的吸引力很大;二是主观因素。但是,一个真正有志于从事某方面研究的人,如果真的有兴趣,外界的因素是影响不到他的。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如果内因起作用,外界的任何情况都干扰不了。”
在杨叔子看来,兴趣是做好科研最重要的前提。他说:“兴趣有两大因素,一是个人的天资,二是后天的成长环境。对现在的研究生和科学工作者而言,有两点很重要:一个是兴趣,还有一个是责任心。”
“我最初就没有想到自己会搞科研。”谈到自己如何走上科研这条道路时,杨叔子说,“我中学毕业就留校工作。一年之后,也就是1952年,当时高中毕业生人数远少于大学招生人数,为了工业化,培养建设人才,国家动员一些在职的干部读大学。因此,我报考了机械专业,快毕业的时候学校又让我留校。”
“老师首要任务是教学生。但在大学,没有学术、没有科研作为基础是不行的。”从那时起,杨叔子就开始搞科研,踏上了他的科学之路。
杨叔子回忆,新中国建立之初,百业待兴,很多干部最初并不懂得如何搞工业、搞教育、搞科研,但因工作需要,改了行,最后很多人都取得显著成就,就是因为他们有很强的责任感。所以,“能够取得成就,第一是因为有兴趣、天资,再就是因为有使命感、责任心。两点都具备的人,一定极为杰出。历史上极为杰出的人物莫不如此”。
杨叔子表示,对一个人而言,决定他人生追求最重要的东西就是社会责任感。在十八大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的内容中,第一条就是坚守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人的精神追求,“讲得非常对。我经常跟学生讲这一点,现在外部有很多吸引和诱惑,但对个人而言,我们应该有自己的信仰和追求”。他认为,今天,个人的信仰与追求同个人的天资与兴趣是可以很好地结合的。
当然,“我也并不是说客观因素不重要,比如许多政策或者其他方面还有很多问题,这点我并不否认,但是如果不想放弃既定的信仰与追求的话,你还是可以不放弃的”。
上世纪80年代后期,社会上流行过“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的观点,但绝大部分的科研工作者还是凭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坚持下来了。“我认为,这是一个人真正的、最有人生价值的追求,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杨叔子说。(来源:中国科学报)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