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9日,国内多所高校20门课程作为第一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集体亮相。今年1月5日,第二批23门公开课又在网友们的期待中登场。
辽宁沈阳一位网友惊叹:“中国大学公开课,相见恨晚!一定还要多开、多设!让更多普通人、一般学者都领略其极致!中国的文化教育从此迈向一个新里程!”江苏省无锡市一位网友连用3个好字表达内心的激动:“好!好!好!好激动!终于等到这一天了!”
细细想来,3个“好”字,承载了太多的内涵。在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原副院长、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副秘书长陈皓明教授看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重大举措,对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动教学课程改革和培育公众科学素养都能产生巨大作用。
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第一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推出后,很快就受到网上“蹭课族”一片赞赏。
据统计,截至2011年12月9日,第一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视频上线一个月,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3家官方网站公开课首页访问数已达4.08亿次,20门课程点击量415.5万次,网民评价9500余条。短短一个月内,大学视频公开课获得如此可观的数据,用异常火爆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中央财经大学党委书记胡树祥说,从第一批课程上线后一个月以来网易网友的回帖评价情况来看,对20门课程“肯定支持”的占61.7%,“一般商榷”的占7.63%,“其他”占23.02%;“否定批评”仅为7.57%。湖南大学的现代礼仪课程和四川大学的中国诗歌艺术课程“支持肯定”评价都在85%以上,分别为86.53%和85.92%。这说明首批上线的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建设取得良好开端。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是由政府指导和支持,高校自主建设,专家和社会公众评价,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的新型网络课程。可以说,公开课立足于充分调动和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优质课程资源,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和共享。如今,公开课推出两个月了,网友可谓童叟毕至。
在公开课网页的留言区,既能找到小学生的身影,也不乏年逾花甲的老“学生”,如有网友在中国诗歌艺术课程中真情告白:“我一个66岁的人了,听得很入迷,老了,写了许多诗,但是从理论上自己太浅薄了,跟老师学到很多东西。”
大学视频公开课不仅跨越了年龄,还跨越了国界,吸引了不少国外留学生。来自韩国的网友郑智英在千古名月课程中留言说:“我是韩国人。学汉语大概两年了。对我来说,教授讲的还是有点儿难,但是我能感觉到您讲得特别好。我努力学汉语,努力听一听这公开课。”
大学视频公开课的访问量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知识文化需求。北京某机关公务员王姗认为:“点击率不重要,关键要看公开课是否对观众起到了教育、启迪作用,是否能够真正地满足我们增长知识、拓宽视野的需求。”
对此,陈皓明说:“对于社会大众来说,在大学课堂听课、学习知识有一定难度,而通过网络的传播途径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大家可以随时看、反复看,因此,视频公开课是把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精神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
弘扬传统文化与提高教学水平相辅相成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新生事物,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即获得社会的广泛好评和认可,不仅是因为社会本身存在着巨大的知识需求,更重要的是因为授课老师们的精心准备与辛勤努力。
在公开课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各位主讲人都煞费苦心。作为目前网上“人气”很高的课程——千古名月课程的主讲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选择讲授内容时,就充分考虑了公开课所应承担的文化传承功能,她说:“今天的中国人都是纷繁忙碌的,怎么样才能够唤醒我们诗意的行为,让我们感觉到,风花雪月不是一件无聊的事,它能够舒缓我们的压力,让我们在民族文化的基因中,找到中国人心旷神怡的寄托,所以我要找一个古诗的意象。”
首届高等学校名师奖获得者、主讲数学文化课程的南开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顾沛教授表示:“从教学内容上看,数学文化课是一门注重文理交融、素质培养的课程,讲究师生互动,强调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达到真正提高数学素养的目的。对于大学视频公开课来说,应该有别于其他知识类的电视视频节目,应该更像上课而不是讲座,要更强调师生互动。”
在如何适应公开课需求、创新教学模式上,主讲老师们也是绞尽脑汁。华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何平教授主讲的走进交响音乐的世界的课程,将交响乐队现场演奏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以现场解说、现场演奏、学生提问等方式进行教学,让网友们眼前一亮,课程一上线就好评如潮。
何平说:“书本主义的教学方式对于音乐教学来说是不合适的,我小时候就是用听的方式学的音乐,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希望能够用现场的方式进行授课。虽然现场教学的难度很大,包括现场录制、演奏团队的组织等都是不小的考验,但是我们还是尽了最大努力把这个课程录制下来。”
对于观众而言,视频公开课是在传播知识、传承文化,而对于主讲人来说,这也是教学相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反思和提升教学水平的平台。让自己的教学过程在网络这样宽广无边的平台上接受社会的检阅,对任何一位老师都是巨大的挑战。
湖南大学副教授袁涤非主讲的现代礼仪课程也是目前网络点击率排名较高的课程。“从教学的角度来看,让大学教师接受社会的检阅也是益处颇多,网友们提出了很多非常中肯、非常有见地的意见,比如希望课堂能够更加活泼等,这对于我们教学工作的改进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袁涤非说。
主讲学习心理学课程的华东师范大学庞维国教授用实名在爱课程网上注册了账号,并公布了自己的邮箱地址,他在网上留言说:“注册账号是为了更好地跟大家互动,多听听大家的批评意见,把以后的课上得更好,真诚欢迎大家对学习心理学课程提出批评和建议。”
视频公开课仍需拓宽覆盖面提高亲和力
视频公开课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强烈地影响着人们。然而,与国外视频公开课尤其是欧美名校视频公开课逾10年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才刚刚起步,这就难免存在诸多不足,亟待完善。例如有网友提出上线课程总数偏少、覆盖面有限、更新不够快,个别教师授课方式过于传统等。
如何提高视频公开课的亲和力,使其更受欢迎?专家们认为,这需要主讲人从教学技巧和方法上多作准备。某些较受欢迎的国外名校视频公开课给我们很好的示范,如注重“巧妙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解放教师个性、凸显人格魅力”、“突出学生主体、培养学生理性自觉”等。
袁涤非坦言:“与国外的公开课相比,我们可以学习他们那种轻松自在的授课风格,但是也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经验,毕竟国情不一样,我们也可以有一些我们自己的特色与亮点。”
陈皓明认为:“国外的公开课更多的是按照问题的模式来组织课程内容,比如关于公平、正义的问题,主讲人就从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进行诠释,这种模式可以在更高层次来训练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我们目前的公开课大多是按照单个学科来组织的,应该多学习国外的课程组织模式,面向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发散式的思辨能力,这也是培育我国创新性人才的重要方法。”
在课程覆盖面上,第二批上线的23门课程与第一批课程相似,传承我国历史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的课程仍占相当比例。如武汉大学郭齐勇教授等主讲的中国古代思想智慧课程、中国人民大学王向明副教授主讲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流变课程等,但也有不少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如上海交通大学范先群教授主讲的眼病的预防与治疗课程以及湖南大学罗宏斌教授等主讲的税收与我们的生活课程等,这些课程更加注重文化传承、知识传播与社会热点问题的结合,注重知识面的扩展,涉及哲学、政治学、机械、数学、化学、医学、地理学、食品科学等诸多学科,所涵盖的领域不断拓宽,开始辐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学视频公开课创设了一种崭新途径。两批上线课程,微观上看,可以满足公民“学点什么”的朴素需求,宏观上看,则是对文化强国之路的极佳注解。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