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共享优质资源
——首批试点建设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
11月9日,首批试点建设的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爱课程”网、中国网络电视台和网易同步播出。
首批视频公开课上网不久,就有网友如此评价:“能够领略名校名师的讲座,真的如饮甘泉、嚼美味呀!”有网友在观看后表示受益匪浅:“讲得很透彻,原来一知半解、搞不明白的,在这个课里作出了框架性的解释。”还有网友已经迫不及待了,希望“赶快把视频都传上来,支持中国公开课,希望更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出现在公开课里”。网友邱诗荣道出了众多网民的心声:“以后有福了,坐在电脑前听名师讲课。”
“为知识开锁,让大脑给力”——全球开放课程联盟主席斯蒂芬·卡森的这句名言,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得到了印证。
文化传承:高校肩负社会责任
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此次各高校重点选取了一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课程,作为首批上线课程。
在首批上线课程当中,有南开大学的“六大名著导读”、浙江大学的“王阳明心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千古名月”、四川大学的“中国诗歌艺术”等。此外,还选取了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的课程,如武汉大学的“古希腊文明的兴衰”;解读科技类热点问题的课程,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概论”等。
相关报道>>"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上线 亿万网民免费观看
推荐内容>>“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有关情况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批上线课程表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首批上线课程精彩看点
相关文件>>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
相关资料>>首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在线观看地址
哲学究竟是什么?哲学不是宗教,为什么它给予人信仰?哲学不是艺术,为什么它赋予人美感?哲学不是科学,为什么它启迪人真理?
主讲“哲学通论”的吉林大学教授孙正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学视频公开课体现了教育理念的转变。教育不是简单地传播知识,它既是传承文明,也是创造文明。教育与文化传承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既是受教育者学习历史、文化以及社会等知识的过程,同时也是历史、文化与社会知识对受教育者的改造过程。因此,公开大学教育的视频,可以面对更多的受教育者,使得人类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以高校为建设主体,由高校自主建设,以学校的名义推出。学校以名师名课为基础,体现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精湛的教学水平。
众所周知,“985工程”高校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具有传播知识、弘扬文化的内在优势。将本校优质课程通过视频公开课的方式向社会免费开放,能够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浙江大学本科学院副院长陆国栋教授认为,通过公开课进行人文和科学技术的普及实际上就是文化的传承。据介绍,浙江大学在选择公开课程时将学校的学科优势和文化传承的需求结合起来考虑,注意古代与现代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针对性地选择了“王阳明心学”、“茶文化”、“食品安全”等8门课程,将会陆续公布。陆国栋说:“通过视频公开课,拉近了高校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使我们的优势学科、优质教育成果能够与大众分享。”
今后,更多的高校将自愿参与视频公开课建设,向社会推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内容更加丰富的视频公开课。教育部积极鼓励高校以视频公开课为突破口,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新模式和新机制,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