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人民日报:论文多为何拿不了诺奖
2016-10-24 人民日报

  原标题:论文多为何拿不了诺奖(科技杂谈)

  ■徐旭东

  ■要想在科研上多出“道破天机”式的原创成果,科学家要有甘坐冷板凳,忍受孤独、压力的心理素质,社会也应营造宽松、包容的环境,树立崇尚原始创新的价值导向

  最近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陆续公布,我国作为论文产出第二大国,却名落孙山。究其原因,就是追踪热点式的研究多,高质量、有见地、“道破天机式”的原创成果较少。

  经过最近十几年的追赶,当前,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和“自然指数”等指标仅次于美国,超过了日本和欧洲许多科技强国,称得上是科技大国。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科研实力与科技发达国家差距依然很大,还不是科技强国。比如,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近17年平均每年有1人荣膺诺贝尔奖自然科学奖项,而我国直至去年才实现零的突破。其中固然有历史、经济原因和科研起步晚等因素造成的时间差,但这也不意味着,假以时日中国就一定会成为诺贝尔奖颁奖台上的常客。

  长期以来,我国的科研评价往往以“数论文”为主。而要多产出论文、发高档次论文,一大窍门就是紧追热点,趁热打铁多出成果。在同行熟悉的理论框架下,用通用的技术手段研究时下“普遍”认为重要的问题,这样做出来的论文更容易获得杂志的认可,也较容易被高影响因子的刊物接受,并获得高引用率。笔者不是要否定类似研究的价值,科学领域的深挖和拓展,需要后来者的应用和延伸,但是,当科学界评价科学领域的重要贡献时,关注的往往是在科学发展的重要节点上谁最先取得了关键性的突破,尤其是新领域开拓者所做出的奠基性贡献。记载这些发明、发现的论文和专利真正解释了未知世界的重要奥秘,可谓“一语道破天机”,推动了科学进步,给人类带来福祉。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就是要奖励这种“道破天机”式的研究。

  “一文破天机”,道理看似寻常,做到却很不简单。初创工作,无可模仿,一切都要在黑暗中摸索,一切努力随时可能付诸东流。而且,无论是提出新原理,还是发明新技术,或因不被理解或因形式不完备,又少有同行研究,论文往往难以发表在重要学术刊物。可正因为如此,今年折桂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的日本科学家大隅良典的名言——“做别人没做过的工作”——才显得分外可贵。要想在科研上多出“道破天机”式的成果,科学家要有甘坐冷板凳、忍受孤独、压力的心理素质;社会也应营造一个宽松、包容的大环境,树立崇尚原始创新的价值导向。造就敢于“破天机”、善于“破天机”的科学家,需要有培养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文化氛围,建立允许科学家从容选择难题、面壁十年图破壁的体制机制。

  事物的发展往往是螺旋式上升的。历经30多年的努力,尤其是近10多年科研投入和研发水平的大幅提升后,中国科学需要一次华丽转身,不再“数论文”,而是鼓励原创研究,不再一窝蜂地追热点、赶潮流。相信,当我们高质量论文和专利源源不断,赢得诺贝尔奖成为常态时,我国才能真正步入科技发达国家行列。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水生所副所长)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