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9日颁发的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所引发的争议,近几日已经从计算机界、科学界骤然扩展到“界外”。
1月9日,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揭晓。本着宁缺勿滥原则而空缺多年的一等奖,由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率领的科研团队凭借“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而摘得。现在业界多以“透明计算”来指称这一研究成果。
成果揭晓日,质疑到来时。围绕这一科研成果有无创新性、其成果是否足以担当得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分量,中国计算机界、科学界的质疑声音逐渐增强。1月21日晚,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其官网上登载的一个公告——《中国计算机学会关于政府退出国家科技奖励评审的建议》,把这一争议推向了高潮。有媒体称,这份实际上在国家自然科学奖揭晓后6天的1月15日就写就的《建议》,已经被送到了国务院办公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技部和教育部的案头。
中国计算机学会的这份《建议》并没有直接发难“透明计算”这一研究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一事。但是,《建议》直指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受到了行政权力的不当干预,质疑“相关领导亲自担任有关评审委员会和奖励委员会的负责人,直接主导奖项的评审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据报道,中国计算机学会相关人士表示,《建议》并不针对任何具体奖项,也不是对具体评奖办法进行评价,“我们说的是制度”——“我们态度很明确,政府部门就得退出评奖!”
中国计算机学会《建议》所提出的“制度”问题,涵盖但超出了2014年国家自然科学奖评奖程序和得奖成果的层面。这份《建议》实则提出了中国现行的学术奖励制度、科研奖励制度是否合理、公正和有效的一系列问题。根据2003年科技部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和2009年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国家科学技术奖的评审工作由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聘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负责。按照相关规定,评审委员会可以设立若干评审组,对候选人及其项目进行初评;各评审组的委员组成,由奖励办公室根据当年国家科学技术奖推荐的具体情况,从有资格的人选中提出。
然而,政府组织评奖和政府官员亲自参与、甚至主导评奖毕竟是两件不同的事情,这就像比赛的裁判和比赛的队员的区别一样明显。而“裁判上场比赛甚至主导比赛”的结果,就必然引来专业人士的诟病:“评奖委员会……各领域组长有些就是行政官员,而且不是搞专业的官员”,其结果就是“此前确实发生过不公正的评审。有争议的奖项不止这一个,还有很多,类似的这种问题一直都没变”。
这其实正如中国计算机学会在其《建议》中所谓“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边界不清晰”,由此必然导致国家自然科学奖的评审不能“建立有效的第三方监督机制,无法对政府部门主导的国家科技奖评审过程中的作为实行有效监督”,一些政府官员、或者虽为科研学者出身但已长期脱离科研一线的官员“对专业发展和水平并不具有专业判断力”。
在现实中,一些助长学术腐败的规则或潜规则完全可以解构看似公正的制度性规定。由此,《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中虽有对获奖异议处理的规定,但是,评奖委员会各领域组长由那些掌握着本领域科研资源的最高行政官员担任,实际上已经足以让相关领域内的顶尖专家闭嘴了。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