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白大褂的科学家正在解析埃博拉病毒的高分辨率图像……北京民族文化宫的一堵电视墙正直播他们忙碌的场景。“上海光源”螺旋状的原理模型旁,观众们正聆听上海的技术人员和中科院微生物专家讲解。
“科技周首日的直播,恰巧赶上‘上海光源’解析埃博拉病毒。”中科院科学传播局的徐雁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尖端科学实验室内的实时影像让观众们很感兴趣。
全国科技活动周北京主会场上,北京民族文化宫的“科学重器”展区推出了中科院研制的一些著名科学大装置。科技周还是头一次设置此类展区。参展内容包括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中国散裂中子源、郭守敬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工程、“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等。
引人注目的是直径5米的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模型。FAST是建筑在贵州天然溶坑里的巨型天线锅,建成后将成为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民族文化宫内展出的也是FAST首座模型。它真实模拟了周边的绿树和山体。高大的钢架牵引起捕捉信号的悬挂接收器。从顶而泻的强光下,几千块白色拼板凑成的天线,像高尔夫球一样明暗参差。缩小一百倍的“FAST”看起来很精美。
在一旁,实体位于河北兴隆的郭守敬望远镜也被完美复制。模型里白色筒楼上架起的望远镜卸除了半个外壳,好让人看清里面的巨型反射镜架和成像器。
现场有不少小学生围住“科学”号考察船,自行车大小的模型放在地上,学生们不禁去摸摸它红白相间的光滑船壳。船头的眺望台,直升机坪,后甲板的龙门吊、救生船,船顶的气象雷达都不走样地呈现。旁边则陈列“科学”号捞出的海底矿物和巨大的螃蟹。
科学重器各展台的说明文字和图片少而精,相对以往常见的科学展览更简洁,重点更突出。
“子午工程”的展台前,也聚集了很多小学生。巨大的中国地形沙盘上标出了子午线和工程台站,各种标志可分别跟随操作台上的按钮亮起,显示子午工程的原理。
“‘子午工程’吸引了很多孩子和家长,小朋友喜欢操作游戏性装置,很长时间不愿意离开。”徐雁龙说,“这些模型和展出材料来自中科院各个所,比如FAST模型就是中科院国家天文台自己设计的。”
“大科学装置体量大,是很好的科普载体,公众对之有天然的好奇心。”徐雁龙说,此次参展,中科院优先选择了公众更关心、更有时事背景的大科学装置。一开始有20多个项目提出参展,考虑到准备时间短,为确保展出的科普效果,中科院从中优选了一些展品。
“之前我们也做过类似的巡展。”徐雁龙说,“大科学装置科普化是我们的一个目标,已有了几年的工作积淀。根据中科院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计划,我们将推动院属的重大实验室、野外台站和科研设施面向公众科普开放,并打造成体系的科普基地和传播平台。”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