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大幅度提高,2012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但同时,有关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性问题也在持续升温,“高考移民”屡禁不止,要求“异地高考”的声音不绝于耳,北大、清华农村生源比例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社会对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给予前所未有的热切关注?一个重要的解释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差异在地区之间、高校之间变得更大了。要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异地高考”等问题,应当从源头上解决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的现状,让考生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
教育经济学中的教育生产函数理论表明,教育质量受到教育经费投入、教师、办学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教育经费投入的增加会显著地提高教育质量,反之亦然。从地区间的比较来说,生均教育经费低的省份一般教育质量也会比较低。
我国普通高校的学生培养主要以属地培养为主,大多数学生是在本省就学。生均高等教育经费支出不同意味着教育质量的不同,如果高等教育经费支出的地区差异扩大就会加重高等教育质量的不平等程度。然而,我国各省份的高等教育学费标准差异不大,这就意味着学生交相同的钱买到的产品质量却不同。这种现象如果仅是由学生成绩不同造成的,那么这种现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该现象与当地政府教育投入差异有关,则对于学生而言却是不公平的。
高校生均经费地区差异:究竟有多大
衡量各地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努力程度,可以看普通高校生均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支出(以下简称“生均预算支出”)的大小。我们统计了1998-2011年间各年份的“生均预算支出”并给出了表示地区间差异的基尼系数,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以下特点:
第一,随着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生均预算支出”的地区差异迅速扩大。1998年的基尼系数仅为0.054,地区差异很小。从1999年到2005年,基尼系数逐年增加(2001年例外),2005年达到最大值,为0.380。2005年是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因为1999-2005年间普通高校招生规模连续7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2006年以后,普通高校招生规模的增速都降低到了个位数,招生规模趋于稳定。
第二,2006年以来高校扩招速度趋缓,“生均预算支出”的地区差异仍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2006年以来,基尼系数在0.3附近波动。虽然2008年和2009年基尼系数出现了两次下降,但是2010年又大幅度提高到0.343,成为高校扩招后的第二大数值。2011年,基尼系数再次下降,数字为0.328,但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到,高校扩招后生均经费的地区差异确实变大了。2005年后,地区之间高校生均经费的显著差异已经成为常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