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仅是“投入不足”
投入层级失衡、权责不明现象亟须正视
教育经费4%的国家战略目标,最早始于1993年。(详见本报5月24日文化版《教育经费4%是如何设定的》)当时,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写道:“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即20世纪末——编者注)达到4%”。
然而,十几年过去了,4%依然是一个“可望不可即”的目标。
这个其实只相当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目标,为什么在中国就那么难实现?是钱的问题,还是其它问题?抑或是一个综合性问题?
相关阅读:专家解读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 教育如何追4
财政收入偏低
一个似是而非的理由
今年2月28日,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出台的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副部长丁学东曾公开表示:实现4%的目标信心很大,同时难度不小。
丁学东认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既取决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取决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
2009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是20.4%,低于各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在丁学东看来,这是制约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比之下,财政部则更愿意计算教育拨款在政府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据介绍:“2004年至2008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从14.9%提高到16.3%,这一比重已经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不过,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袁连生并不认同。他认为,国际上常采用的“政府收入”概念,包括了所有的政府税费收入,以及社会保险收入、土地出让金等。按照这一标准,他估计,2008年政府全部收入已达9万亿元,占GDP的比例约30%,与日本、美国相当。
而另有人士认为,行政成本的居高不下,大大挤占了教科、文卫、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事业资金。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由996.54亿元增加到7571.05亿元,12年间增长了6.60倍。
对此,很多学者认为,“财政收入过低”并非教育经费增长难的关键症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