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水化学分室
2006-02-28

  环境水质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我国著名的水质学家汤鸿霄院士的领导下于1989年建立,为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联合实验室的一个组成部分,1991年通过国家验收,1993年通过评估后对外开放。现任实验室主任为杨敏博士。

  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面向国家解决水质问题的重大需求和本领域的国际前沿,深入研究天然水体和水处理过程中水质转化的基本规律,发展水处理高新技术,建立水质资源保障与利用的基本模式和科学方法。通过不断完善环境水质学的学科体系,建成我国环境水质学应用基础研究和水质控制高技术的创新基地,并努力建成国际一流的水质学实验室。

  实验室的基础研究侧重于水质鉴定评价、水质转化机制、水生态与毒理等方法学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侧重于安全给水、水污染控制、水生态安全保障等技术原理和新技术开发。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实验室已形成一支以中青年科学家为主体,知识结构和年龄组成合理、有广泛国内和国际合作基础的研究梯队。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26名,其中研究人员24名,秘书1名,技术人员1名。研究人员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博士生导师10名,包括从日本、英国、荷兰应聘回国工作的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3名。目前,实验室以博士研究生为主的流动人员总数已经达到80余人,流动人员与固定人员比例超过3:1。

  本实验室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重点、重大项目,国家“973”、“863”、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科学院重大和重要方向项目等国家科研任务,还通过国际合作、技术转让、项目合同等方式与国际机构和企业获得大量科研经费。高层次和多渠道的科研经费来源为实验室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2000年以来,实验室通过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支持,全面更新和新配置了包括有机分析、无机分析、界面表征和生物测试四个主要方面水质学分析测试系统,并培养了一只专门的仪器维护管理和分析队伍,为水质学前沿学科研究提供了基本保障。

  实验室在建设和开放期间已经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1996-2001年期间实验室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论文410篇,其中SCI论文104篇,出版中文专著(包括共著)12册,英文专著(包括共著)8册,申请发明专利55项。在此期间,本实验室主持或参加的课题获得了3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建设部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九五”科技攻关优秀成果奖。2002年本实验室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科学技术奖(CAIA)一等奖各一项。实验室的一批骨干研究人员获得过多项个人奖励,如汤鸿霄院士1999年获何梁何利奖,尹澄清1999年获日本茨城一霞浦国际奖;王子健2000年获得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励。

  实验室于1994年开始接受开放基金课题申请,1996-2001年期间共批准开放基金课题47项,其中包括由外籍客座主持的课题3项,由开放基金支持的课题共发表论文55篇。实验室以各种形式推进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与组织各种国际会议和双边会议,每年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室讲学达10次以上。2001年,实验室成功地举办了“环境热点问题和污染削减新技术”国际大会,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内的5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并受美国《环境科学与健康》杂志和《科学世界》杂志委托出版了2期专集。

  实验室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和合理的开放度,派遣了大量青年研究人员出国从事合作研究,同时共邀请外籍科研人员11人次到本实验室从事3-9个月的研究工作,营造了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学术气氛。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实验室已经在国内水质科学领域建立了领先的学术地位,在环境微界面、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理论与应用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国外认可的成绩。在新技术研究与发展方面实验室为主开发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制备技术已经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高效移动式水处理装置已经批量生产,一大批具有创新性的应用技术研究成果正在逐步进入应用示范阶段。

  为进一步落实中科院新时期的办院方针,促进实验室在高层次上快速稳定的发展,本实验室于2002年7月中旬召开了实验室发展战略研讨会。在这次战略研讨会的基础之上,实验室今后将进一步凝练学科目标,着眼于中国水质问题中目前存在的严重有毒污染物污染的关键科学问题,加强在化学物质的监测分析-迁移转化规律-安全评价-风险消减技术方面的研究,形成具有特色的环境水质科学的研究体系,为解决我国重大的水质科学与技术问题做出创新贡献。

  实验室定位

  面向国家解决水环境问题的重大需求和本领域的国际前沿,深入研究天然水体和水处理过程中水质转化的基本规律,发展水处理高新技术,建立水质资源保障、水质资源利用以及水环境及饮用水安全的基本模式和科学方法,不断完善环境水质学的学科体系,成为我国环境水质学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创新集成的基地,建成国际一流的水质学实验室。


  地址: 100085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18号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Tel:10-62923541 Fax:10-62923543
  Email: gongyh@mail.rcees.ac.cn
  联系人: 巩玉华女士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