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为世界一流大学奠基:“211”工程实施成效显著
2009-09-09 人民网 吴晶 赵超 郭曼桐

  1995年,一项新中国成立以来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程正式启动。这项被简称为“211工程”的高等教育建设工程提出了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历史性目标。

  经过13年的实施建设,“211工程”院校在教育质量、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益率先进入国际先进行列,成为科教兴国的主力军,同时带动了整个高等教育的发展。

  世纪之交的重大决策

  无论是哪一所“211工程”实施院校的教师,回想起十几年前学校的状况,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

  当时,大部分高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陈旧,高水平的科研成果不多,现代教育技术和文献资源建设滞后,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师资队伍的“断层”现象比较突出。一些学校的教学和科研用房十分紧张。即使是国内著名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能力、知识和技术创新的能力,都还有相当的差距。

  此时,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浪潮正推动着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激烈竞争的新时代的到来,对有着独特功能和优势的高等教育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战。然而,立足中国的实际,要想在一个不太长的时间内,由大变强,缩小与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差距,只能走“重点建设、带动整体发展”之路。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于1995年发布《“211工程”总体建设规划》,建设内容主要包括重点学科、公共服务体系和学校整体条件建设三部分。其中重点学科建设是“211工程”建设的核心。

  这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1995年至2005年,工程共完成投资368.26亿元,来源于中央专项资金、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学校自筹资金等多个渠道。截至2005年,全国共有“211工程”学校107所,分布在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211工程”实施以来,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能力提高了5倍,科研经费增长了7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近5倍,仪器设备总值增长了4倍。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