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中国教育 高校科技 教育信息化 下一代互联网 CERNET 返回首页
科技日报:孙家栋 问苍穹 探月宫 家国栋梁
2010-01-12 科技日报 付毅飞

  他的传奇人生与我国航天发展史上的多个第一密切相连: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遥感探测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次绕月探测……他被业界公认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在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几乎占到中国航天飞行器总数的三分之一;他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阅读他的一生,就如同阅读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史。

2010年1月11日,孙家栋出席国家科技奖励大会

  人物名片

  孙家栋,1929年4月出生,辽宁省瓦房店市人。1958年毕业于苏联儒可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设计专业。历任国防部五院一分院设计部研究室主任,总体设计部副主任。1967年调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任总体设计部技术负责人。1978年起历任七机部五院副院长、院长,七机部总工程师,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部副部长,航空航天部副部长,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主任。1985年获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9年荣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现任航天科技集团公司高级技术顾问、国家航天局特别顾问、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

  2010年1月11日,人民大会堂,国家科技奖励大会。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代表孙家栋,登上奖台,领取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作为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亲历、见证、参加、领导了中国航天从起步到目前为止的全部过程,他是我国第一代多个首发卫星技术负责人、总设计师,他是我国多项重大航天工程大系统总统计师,他领导下所发射的卫星,几乎占到中国航天飞行器总数的三分之一。

  如今是耄耋之年的孙家栋,还有一个梦想,就是让“中国航天的触角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

  良师引导踏上航天路

  对恩师最好的回报是让中国的卫星飞得更高更远

  回想一生走过的道路,孙家栋说:“钱老(钱学森)是我尊敬的领导和良师益友,他的谦虚、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我一生受用。”

  1958年4月,孙家栋从苏联归国,被分配到当时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总体部,那年“五一”节前,他第一次见到了时任五院院长的钱学森。当时钱学森经常到总体部检查工作,并亲临设计现场和大家讨论问题,对快速进步的孙家栋青睐有加,两人的接触次数逐渐多了起来。

  两年后,我国科技人员跟着钱学森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发展的航天之路,用国产燃料成功发射了首枚近程弹道导弹。那时孙家栋已经担任了导弹型号总体设计室主任。

  工作中,钱学森的言传身教让孙家栋深受触动。

  一次,我国自行研制的一种新型火箭即将运往发射基地,按惯例产品出厂前要完成装配、测试工作。其中惯性制导系统平台上的4个陀螺应完成精确装配后,再拆下来重新包装运输。由于时间紧,车间师傅找孙家栋商量:“4个陀螺是同一批次生产的,第一个能装上,其他3个应该没问题。是不是可以不装了?”孙家栋觉得有一定道理,便同意了。没想到在发射场装配时,有个陀螺却怎么也装不上,只好立即向钱学森报告。

  钱学森听了汇报后没有批评孙家栋,而是让大家仔细加工研磨后再试装,并亲自来到现场察看。孙家栋回忆道:“那种精密部件研磨起来很费时间,可钱老没有不耐烦。我们从下午1点开始,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4点才装好,他在现场就一直陪到凌晨4点。”这件事给孙家栋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虽然钱老没有直接提出批评,但那种无声的力量让人感到比批评更严厉。”此后,他在工作中严抓质量,再也不敢有丝毫松懈。

  1967年,在钱学森力荐下,孙家栋由火箭转到卫星,担任我国首颗卫星总体技术总负责人,领导“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从此,他开始在新的舞台上大展身手,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一号”,在中国飞上太空中的一百多颗卫星中,由他负责抓总研制发射的卫星就有30多颗。

  半个世纪来师从钱老的宝贵时光,让孙家栋永远难忘。“对恩师最好的回报是让中国的卫星飞得更高更远。”他说。

  专题报道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揭晓

教育信息化资讯微信二维码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邮箱:gxkj#cernet.com
微信公众号:高校科技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