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推进“两基”工作纪实
在地域辽阔、人口居住相对分散的内蒙古自治区,101个旗县中有60个国家和省级扶贫开发县做着一件改变许多农牧民孩子命运、改变全区农村教育格局的事情——到2006年,在自治区最贫困的偏远农村牧区,打一场“两基”最后的攻坚战。
为了广大农牧民的利益
2000年到2002年,全区“两基”工作曾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两基”工作面临着许多现实的困难。“两基”工作何去何从?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决定是积极推进、打攻坚战。
2003年,全区在通辽市召开了“两基”攻坚现场会,确定了到2007年前全区“两基”攻坚的四大目标:一是尚未实现“两基”达标的27个旗县全部完成“两基”攻坚任务,使全区义务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二是全部消除现有200多万平方米的危房,使孩子们能够在安全的教室里上课;三是全部实现农村牧区“校校通”,使农村牧区学生直接享受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四是从2004年秋季新学年开始,对全区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实行“两免一补”,使农村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完成学业。
2004年2月,国家启动了“西部地区‘两基’攻坚计划”,内蒙古也迎来了新的机遇。
庄严承诺与不懈努力
2004年7月5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的代表与国家西部“两基”攻坚办公室签下了责任书,郑重承诺做到:到2006年,“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1.85%以下,享受“两免一补”的受益人数达到贫困学生总数的98%,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达99.82%,初中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4.53%。为此,中央专门支持自治区寄宿制工程建设专项资金5.2亿元。
全区30个贫困县、312所中小学进入了寄宿制学校建设项目工程,7个盟市、2570所中小学进入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项目。
经费支持对这个财政自给率仍然较低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来说是重要的,但比经费更重要的是上下一心、合力攻坚的士气与决心。
“决策要适时、对策要实用、政策要实惠”,自治区提出了政府行为的三条原则。以自治区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成立了,从自治区到盟市,从盟市到旗县,从旗县到学校,各级都在责任书上签下了庄严的承诺。
乌兰察布在全区12个盟市中,以“苦甲全区”而出名。财政收入低,学校危房比例大,还有4个旗县没有实现“两基”。如果按部就班地工作,一时半会儿肯定消除不了现有的危房,一遇大雨、地震等灾害,领导就十分担心。
形势迫切要求加快推进“两基”进程。此时,正逢国家“两基”攻坚计划实施,市委、市政府意识到这是全力推进的大好时机。“一年全部开工,两年全部建成!”在考虑全市布局调整的基础上,所有列入3年计划的攻坚项目学校全部于2004年开工建设了。
乌兰察布一年365天适合工程建设的日子并不多。2004年,在国家项目资金还没有到位的情况下,为了抢工期,市里先期投资,提前开工建设。许多县委、县政府、教育局的领导白天奋战在工地,晚上现场开协调会。
“实用、够用、耐用”,反对“贪大求洋”,让校园达到“安安全全、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是自治区对所有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要求。在乌兰察布市察右中旗得胜乡中心小学,新建的学生宿舍宽敞、整洁。在全国“两基”攻坚现场会期间,前去考察的国务委员陈至立高兴地称赞说:“好!好!这样的条件西部的农村以前是没有过的。”一位家长也兴奋地说:“这样的条件以前是不敢想的。”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