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国际项目发展主任
10月7日对于中山大学岭南(大学)学院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来说,是又一届(China Executive MBA ,下称“CHEMBA”)合作项目的开始。
对于这个今年5月被评为“中外合作EMBA项目”排名第一的跨国合作教育项目,卡尔森管理学院副院长John AFossum表示,这是学院EMBA全球化重要的里程碑。
CHEMBA项目是卡尔森管理学院全球四个EMBA项目之一,另外三个分别设在学校本部、波兰的华沙和奥地利的维也纳。
卡尔森管理学院国际项目发展主任,CHEMBA项目学术主任 Mahmood Zaidi 教授是这个项目的创始人,从1985年开始,他一直是这项跨国教育的推动者。另外,他是人力资源方面的专家,从事跨国教育的实践和研究。
记者就跨国教育同跨国公司中国本土化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等问题,对其进行访问。
《第一财经日报》: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出现了吗?目前有哪些方式?
M a h m o o d Z a id i:随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全球化也开始逐渐显露端倪。
跨国公司、跨国组织和各国政府部门,在全球化面前,毫无例外都处在不断学习过程当中,在管理领域,西方多年的企业管理经验、技巧和案例,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全球化的趋势步步紧逼,一方面,全球国际贸易的数量大大超过各国国内贸易的数量;另外,技术的革新,新兴产业的兴起,特别是IT技术的发达,促成无国界虚拟团队的出现和跨国管理成为必需,这同时促进了全球化的进程,也使得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在这样的环境转变之下,教育开始成为一种产业往外输出,国际教育成为一种产品,开始进入中国,并由市场规律的主导其价值。
教育全球化表现在生源、学校可以提供的资源、师资力量。
目前比较主流的是三种方式,一是通过跨国招生,学生到提供教育的国家学习;二是提供教育输出的学校派遣教授到国外任课;三是项目制的多方合作,形成一种教育体系,这种教学方式,最能把各自的优势发挥出来,管理理念和经验、案例可以和本土经验碰撞与交流。
《第一财经日报》:教育全球化取决于哪些因素?
M a h m o o d Z a id i:在美国,全球化接受程度比较高,他们往往把自己置身于全球领导者这样一个角色;另外,商业领域也在加大对利益的追逐,这些因素推动了全球化的教育。
教育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包括,跨文化的管理、全球资源的匮乏,国际项目往往需要调动国际资源;另外,变革需要时间,接受变革更是,重要性和紧迫性并不是完全同步。
跨文化管理是一个值得分析的难点。
1991年我们启动华沙EMBA项目的时候,前苏联已解体,柏林墙被推倒,波兰仍然是以计划经济为主的市场体制,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作为国家整体行为上,根本没有国际化意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商学院能做的并不是改变整个国家,改变在不同的市场体制下的人民的观念,能做的只是通过一个国际化教育来逐步展示。
这种跨文化的管理,不仅仅在不同经济体制下,即便是在同一经济体制下的美国和欧洲,差别也很大,比如在社会保障体系完备的欧洲,人民收入能达到一定水平,生活有保障,他们就不会像美国人一样喜欢社交,通过他们建立广泛的社会资源是很难的事情。
在中国,更讲究关系,比如现在在广州广交会期间,要在广州订酒店是非常困难的事,但他在这个酒店住了4年,上上下下的人已经熟悉了,现在,几乎随时都可以订到酒店,关系是中国的特色之一。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