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全球各地不断有禽流感爆发,同年5月,我国青海湖爆发全球第一例迁徙野生鸟间传播的高致病H5N1型禽流感,不到两个星期,死亡鸟类数量高达6000多只,此事震惊全球。
尽管当时尚未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候鸟的迁徙在高致病H5N1禽流感的传播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已研究表明迁徙的候鸟有可能是高致病H5N1禽流感病毒传播的携带者。因青海湖是候鸟中亚迁徙路线中最重要的繁殖地和经停地之一(图1),青海湖地区禽流感传播途径以及鸟类迁徙对于禽流感疫情扩散的研究成为鸟类学家和医学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对于青海湖鸟类以及禽流感的研究也成为疾病控制的关键。
图1 青海湖的地理位置及其在候鸟中亚迁徙路线中的位置
研究者提出以下科学问题:问题1、候鸟与家禽之间是否存在潜在的禽流感传播威胁?问题2、候鸟迁徙路线与禽流感爆发之间的关系如何?尽管科学问题相当明确,但仅依靠鸟类学家或者医学工作者的单独科研能力均无法独立解决这项如此庞大的科学问题。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科研活动对于问题的解决越来越凸显其制约性。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作为中国科学院科研信息化工作的牵头和支撑单位,在数据资源与数据库建设、大容量存储、网络技术、超性能计算等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从技术层面完全符合当时深入开展研究工作的需求。以应用需求牵引技术,结合针对科学问题开展的科研活动,可以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解决学科交叉和融合难题,提高科研效率,这成为中国科学院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建设的最初设想。
强强联手、构建科研团队
2007年9月,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等7家科研院所,以及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共8家单位共同参与组成“中国科学院青海湖国家自然保护区联合科研基地”。
基于此设想,青海湖科研与保护的科研信息化工作从基础设施的构建、新型科研保护合作模式跨学科、跨部门间的协同合作进行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随后“青海湖区域重要野生鸟类资源及疫病监测与风险评估研究e-Science应用”项目立项。项目涉及生物学、遥感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等内容,具有交叉学科的特性。主要研究集中在以下方面:(1)青海湖候鸟的迁徙规律及其行为生态研究(卫星跟踪,种群动态监测等技术);(2)候鸟迁徙行为与疾病爆发、传播途径的研究,如野生飞禽、水禽类禽流感病毒的流行病学的实地调查等(病毒分离鉴定、基因组解析、分析建模等技术);(3)青海湖及其周边生态环境遥感应用研究(信息融合、同名控制点、遥感生态指标等技术);(4)青海湖科研保护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的构建与关键技术研发(监控系统、数据库、协同工作、PDA技术等)。重点关注青海湖区域重要野生动物资源量及空间分布、青海湖区域生态环境及遥感分析综合分析与评价、青海湖区域重要野生动物疾病病源监测与生态安全分析风险分析等众多科学问题。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