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社交网络是可作为的,可以和校园内的其他应用配合起来,融入到校园其他应用中,这就是其生命力所在。校园社交网络以校园实名制为基础,依托校园内固定社交关系,充分利用学校管理信息系统带来的数据优势,整合学校教学、科研、文化生活和社会服务相关信息资源,挖掘师生之间潜在的各种合作、交流社交关系,让师生能够便捷地在网络中建立起社交圈子,进行资料、知识等的分享,提高有效沟通的手段与能力,并通过与校外社交网络的互联互通实现更广泛的交流与协作。
校园社交网络的定位
校园社交网络综合了微盘、人人网、微博的特性,构建师生、同事、同学之间的学术与文化交流关系网络,打通教学、科研、文化与生活之间的沟通交流,并结合机构知识库、团队知识库和个人知识库的构建与知识管理,形成“人-人、人-知识、知识-知识”的有机网络。
校园社交网络首先是个人的知识中心、活动中心、社交中心:多年学习、研究、文化生活积累的知识与材料,按自己的意愿有序地组织在个人空间,离开时可以打包带走;参加的各种活动自然而然、顺其自然就记录下来,未来的活动安排可以方便地管理和贴切地提醒,方便地形成了自己真正的成长记录;各种社交关系,如同学关系、师生关系、老乡关系、校友关系、社团关系、乃至共同兴趣爱好、共同阅读资料、共同临时观点等等静态的、动态的、长久的、短暂的社交关系都方便地管理起来,最为隐性的社会关系一旦被显性描述出来,对于生活的改变将不是一点点。
校园社交网络也是团队的活动中心与知识中心:班级(教学班、行政班)、学生社团、研究组、校友群、乃至各种短期的、长期的、固定的、动态的各种组织,都可以在校园社交网络上建立社区,共享知识,交流感受,讨论问题,协同工作。若干年后,校友回到学校的社交网络,还能找到自己当年各种活动的身影,还能看到自己参与的团队成长发展的历程,甚至还可以和自己的学弟学妹一起交流,探讨自己曾经的梦和寻梦过程。在我们可见的校园历史中,食堂、宿舍、教室、操场、报告厅、舞厅...都曾作为学生生活的舞台热闹过,校友返校时经常探访寻踪怀古,可以想见的将来,校园社交网络将会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校园社交网络还将成为学校的知识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随着开放与分享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师生将会越来越愿意分享自己的知识、资料与成果,学校公共知识库将在众人拾柴火焰高的作用下,成为一个活跃度更高的“数字图书馆”,学校机构知识库将成为拥有活水源头的知识宝库。各种文化活动、科技活动都可以在校园社交网络上广泛开展:科技竞赛找合作伙伴、文化活动找搭档和参与者、活动过程的沟通交流与协作,都自然而然地基于此平台。“一个能对学生开放、让学生自主开发的技术平台”将是当然的组成部分,校园社交网络是属于学生自己的真正舞台。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