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上,朱永新依然是教育界的热点人物。一连开了几天会,面对不同媒体,朱永新有时需要不断地回答同一问题,但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倦怠,倒是他那份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时时感染着来访者。
图/阿健
采访手记
3月5日,当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宣布,从今年起,将免除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时,台下两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此时,沉浸在兴奋之中的应该不仅仅是全国贫困地区592个县1400万农村贫困家庭的中小学生,还包括那些为推进中国实现教育公平而奔走的人们,朱永新就是其中一员。
在华润饭店见到朱永新时,他高兴地说:“总理跟我们想到一块儿去了。”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开始就一直为中国农村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而呼吁的朱永新,集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多重身份为一身,不论哪一角色,他都始终如一地对教育倾注了极大热情。此次他带来的20个提案,共有16个提案与教育相关,免费义务教育提案是其中之一。
这位走起路来大步流星,风风火火,声音颇为浑厚的政协委员,在出席今年两会的短短几天内已经接受了京城数家媒体的采访,就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同时,还有两家媒体在旁等候。华润饭店传达室的工作人员说,“会见朱委员的客人很多”。一连开了几天会,面对不同媒体,朱永新有时需要不断回答同一问题,但在他身上丝毫看不出一点倦怠,倒是他那份对中国教育现状的深刻思索以及对教育理想不懈追求的精神,时时感染着来访者。
朱永新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苏州大学教授。
曾先后求学于江苏师范学院、上海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复旦大学,主修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一直攻读到博士后。其教育思想影响了全国广大的教师。
1993年,成为全国综合性大学中最年轻的教务处长。1997年底,担任苏州市副市长,主管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苏州相继推出了扶贫帮困助学行动计划、改造相对薄弱学校行动计划、培养名师名校长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行动计划。2002年,兼任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该研究院系上海中锐集团与苏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创办的以研究新世纪中国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与民办教育为主旨的教育科研机构。2003年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
期待义务教育完全免费
与其它两会代表提案不同的是,朱永新的提案内容除了提出自己在管理工作中碰到的一些问题的建议、在教育研究过程中的一些想法,还有一部分提案的内容是从他创建的“教育在线”征集而来。自2004年3月17日始,朱永新在“教育在线”以“2005,我们说什么?”为题征集提案,共有一万多名网友上去访问,800多个跟帖。
朱永新说:“这些网民其实是思维最活跃的人,他们可以代表周围人的声音。”关于农村教育问题,有教师强烈呼吁:别让农村教育再背“乱收费”的名,别让农村教育再成为教育队伍的局外人,别让农村学校再成几不管的“孤城”,别让农民子弟舍近求远去出行!
网民们的呼声与建议,让这位富有人文精神的副市长动容并且更明确了自己作为全国政协常委的职责。
一直就关注农村义务教育的朱永新指出,目前农村在校生的受教育条件虽然已有很大改观,但他们仍是我们这个人口大国、教育大国中亟须特别关注和关心的最大的学生群体。农村教育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我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至64岁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现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这是我国农村的现实.因此,农村教育问题解决得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成败。”
“希望对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步子能迈得再大一点”,朱永新很认真地说:“其实我们国家已经具备了在农村全面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能力。”朱永新用一系列数据证明了他的论点:“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合计约1.93亿人,按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70%算,农村在校生约1.3亿人。按人均GDP与生均财政经费比例的国际平均数算,小学生每年每生需5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需1000元,两者合计约675亿元。而国家财政去年新增财力就将近五千个亿,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中央政府政策措施到位,农村义务教育完全可以像农业税一样,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地取消义务教育费用的”。
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全球192个国家和地区中,目前已有170个国家和地区实施了义务教育。即使人均GDP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越南、柬埔寨、老挝、孟加拉等亚洲邻国,也都实行了全部免费义务教育。“居住在我们国家边境地区的一些孩子甚至跨过国境去人家那里上义务教育,我觉得这是说不过去的”,朱永新说。
对于目前国家还不能马上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朱永新分析了其中原因。他认为,首先是认识问题,“教育投入多少在很大程度上是认识问题,认识是否到位,是否把教育放在真正战略地位,这很重要”。其次,他认为对于义务教育这部分经费,目前主要还是专项经费如“两免一补”,“现在应该把专项性的安排变成制度性的安排,专项性的安排是难以持续和保证的,只有制度性的安排才能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问题”。他认为应该尽快建立起规范的义务教育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修改《义务教育法》或者制定《义务教育投入法》,明确各级政府对义务教育承担的财政比例,使义务教育投入有法可依,确保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来源。“东部地区可以自己来解决,西部地区主要是由中央财政来帮助解决”。
教育公平应有哪些内涵
目前,苏州市教育均衡化在全国可谓名列前茅。作为主管教育的副市长朱永新功不可没。他的一个原则是“多做一些雪中送炭,少一些锦上添花”。朱永新强烈反对分设重点校和非重点校,他说,“各级财政都是有限的,必然将重点精力、财力投入到重点校,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为此他在苏州市推出评最差的学校,通过组建教育集团、合并等方式力争把原本基础较弱的学校做好。目前苏州市已有基础好的学校兼并1000多所农村的学校。“我们要不断削减学校之间的剪刀差,每一所学校都办好了,老百姓就不用再选来选去了”。
关于办好每所学校的思想,教育部早已提出,但一直没出台相应的配套政策。朱永新主张要建立教育的基尼系数,“用它作为评价教育政府行为的一个最重要标准,政府可以投入好的学校,但你投入的越多,差距就会越大,差学校的教育水平就会越低。目前好学校和坏学校之间的差距何止四倍(0.3-0.4表示相对合理,0.4以上为差距较大)”。朱永新相信如果把基尼系数作为一个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会促进各地政府把差学校也办好。
同时朱永新呼吁应该制定一个义务教育的国家标准。他说:“义务教育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国家标准,从校舍标准开始,如要有课桌、板凳、黑板、窗户、光源方面的国家标准。现在我们很多地方是孩子自己扛着凳子到学校来了,还要自己带课桌,灯也没有规范。第二要有设施标准,一个学校多少学生应该有多少电脑、应该配多少图书。第三是经费标准,一个学校有多少学生应该有多少经费。第四是教师工资标准,第五是学生学习成就标准。语文要学多少字、数学要学什么内容,义务教育五大标准体系都要建设起来。”
强烈反对“名校办民校”的朱永新,曾在往年的两会上提交过关于停止“名校办民校”的提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再次阐述了自己的观点:“政府就是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那么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都应该是一样的。比如政府只提供茶水,公众可以不用付费;但如果你想喝更好的咖啡,可以,但是需要付费,公众可以自由选择。但如果政府也做咖啡放在那儿,而且由政府收费,公众一定选政府做的咖啡,民办学院还能有好日子过吗?”
要普及教育的基本常识
“这几年关心教育的人多了”,是人们普遍的感受。在人们感叹教育事业取得成绩的同时,对教育的批评声也不绝于耳。
“不能把责任完全归咎教育部,有些事是教育部也无能为力的”,“当大家都在表扬教育的时候,我希望能多找一点问题,当大家都在批评教育时我反过来要为教育讲点话”,朱永新笑呵呵地说。
他指出,教育中出现许多问题当然与政府投入不足有关,而另一方面也是公众的教育素养与教育的发展处于不对称状况造成的。“所有的父母亲都把希望全部寄托在自己孩子身上,所有的父母亲都很难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的孩子这一现实。但是让所有的孩子都进北大、清华却是不可能的,我们要让每一位父母都承认孩子间的差距,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幸福的童年”。
为此朱永新提出,一些最基本的教育知识在全社会都应该普及。他举例说:“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要有意识地普及教育的基本知识,要让所有父母亲都意识到并承认孩子之间的差距,并且从制度上让孩子在任何时候都能参与竞争,不能让竞争只停留在成绩这一个点上;要让领导干部读‘领导干部知识读本’,作为领导干部他们要知道教育对这个国家、对这个民族有多么重要,因此要重视教育,要加大投入;要让父母读‘中国父母读本’,让任何一个准备做父母亲以及已经做了父母的他们好好看一看,让他们知道教育的最基本常识,提升整个民族的教育素养。”
为改变教育“行走”不停
朱永新承认自己是个理想主义者,为了实现“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的教育理想,他以民间身份发起的一场新教育实验,仅仅几年时间已从苏州一地发展到全国27个省市的200多所学校。这种自愿参加的行为被称作真正意义上的“草根行动”,正在慢慢成燎原之势。一位网友在朱永新创建的教育在线上留言:“教育在线也好、新教育实验也好,朱老师也好,最功不可没的地方,就是激发起我们的教育理想,点燃了我们的教育热情,让我们确确实实地感到,有一帮志同道合者,一帮充满理想和激情的教育人,在一路同行……”对于朱永新来讲,点燃人们心中的教育理想只是第一步,“当理想和激情点燃之后,手与手相挽相牵之后,更重要的是应当平静下来,回到教育的原点上去,做一些与理想相契合的教育实践”,他说。
北京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杨东平在朱永新主编的《中国教育蓝皮书》的前言中颇有感触地写到:“他(朱永新)的才学和人格魅力感染改变了许多师生,将教育从一种职业上升为一种理想,上升为生活和生命的本身。”朱永新很诚恳地说,“过去我陶醉在自己的书房里,欣赏自己用文字搭起的积木,但现在我越来越意识到作为一个教育理论家也好,作为一个中国的官员也好,应该改变生活,改变教育。”“我走过了大江南北,为了影响生活、改变教育在行走着,为了理想在行走着。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从没有停止我的行走”。
正是如朱永新一样清醒而富有人文精神、创新精神的人们的四处奔走,为中国教育改革建言献策,才换来教育事业的不断向前推进。尽管温总理指出到2007年争取让全国农村贫困家庭普遍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与朱永新提案中提出的“农村全面实现免费义务教育”还相差甚远,但毕竟农村最贫困的孩子看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同样享受阳光普照的希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