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开学,复旦大学3400名大一新生就知道了自己辅导员的名字。为排摸每个新生的情况,给新生提供全面细致的入学信息,复旦大学专职辅导员们整个暑假没有歇过一天。在上海交通大学闵行校区,“宿舍管理科”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而在上海大学,一张小小的“学生档案卡”从日常行为训练入手,将自律和他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上海高校学生生活园区建设广为推行的“复旦模式”、“交大模式”和“上大模式”。三种模式传递出的是同一条经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适应新形势必须占领生活园区这块新阵地。
“一区多校”或“一校多区”、“同班不同学”或“同学不同班”,这些都是伴随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学分制推行而产生的新问题,它们给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巨大挑战。上海市科教党委副书记翁铁慧告诉记者,新的形势使得原本固定的班级流动了,原本流动的园区却固定了,因此占领这块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阵地,让生活园区成为日常管理、服务育人和稳定工作的重要场所就显得尤其重要。
复旦大学强调以“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建设”为目标指导园区建设。该校探索以楼为单位的教育管理新模式,即为每一幢公寓楼配备专职住楼辅导员;按“总楼委—楼委—单元长”三级模式组建园区学生组织,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四自”精神鼓励园区学子当家作主。
与此同步,复旦生活园区引进社会化手段构建物业管理新模式,在物业招标、物业年度考核过程中,学生有重要的发言权;每年的园区管理评分,学生参与考核,考核不合格的物业公司立即下岗。这样,物业也须适应高校管理模式,不仅要成为园区的管理者、服务者,也同样是园区的教育者。
上海交通大学将原先的宿舍管理科整体并入学生生活园区管理中心,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与学生生活园区管理服务工作的紧密结合,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物业管理为基础,学生参与为主要环节,生活园区文明和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学生生活园区工作模式。学校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在生活园区构筑起“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全面服务网络体系,建立了以小区、楼、层、宿舍为单位的“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
上海大学针对学生特点,从行为训练入手,通过在学生公寓建立大学生行为档案卡制度,提高思政工作的实效性。这张行为档案卡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则记载学生在生活园区的品行表现及奖惩记录。学校还专门制定了《学生行为奖惩积分评分标准》,由公寓社区管理员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考核打分,住校辅导员审核,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监督。档案卡实行累计积分制,积分高的学生予以表彰奖励,罚分高的予以批评教育,考核不及格的还要参加集中补课。学生档案卡制度把自律与他律结合起来,让知行相长,实现了知识向实践的跨越。
三校的学工部负责人告诉记者,生活园区的职能可能是多样的,但“教育、管理、服务三位一体”却首先是园区开展学生工作的核心理念;其次,学生辅导员是做好学生生活园区工作不可或缺的力量;第三,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此外,发挥学校整体合力也是占领这块思政新阵地的重要保障。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