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份入学的2005级中国人民大学的新生,可能会接受与师兄师姐完全不同的新生军训:根据其各自的用户名和密码,新生登录学校门户网站,可以浏览自己被编排到哪个连队,要参加哪些活动;可以查看军训营地地图,查询带队老师和教官的信息。由于系统提前搜集了他们的身高等信息,因此订购的军装和鞋子尺码大小完全合身。
听上去有点像未来时代的学校,不过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正通过一项命名为“数字人大”的项目,努力将这些变为现实。
数字校园新图景
在位于人大第三教学楼的办公室里,中国人民大学网络与教育技术中心副主任顾涛向记者演示了正在测试中的“中国人民大学电子校务系统”。
顾涛介绍说,电子校务系统将在9月中旬投入使用,各模块将随着学校业务开展的顺序次递投入使用,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继续开发和完善。
这套即将运行的系统包括了大学的六项核心应用,即办公自动化,本科生管理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学校人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和学生管理系统。“这涵盖了学校的6个主干应用。各系统间的数据天然地需要相互交流,我们采用休整设计的方式使之容易交流。”三年多来一直忙于“数字人大”项目建设的顾涛介绍说。
文章开头所描述的军训管理应用和教学辅助应用,在顾涛看来,还只是“最简单的应用”。
咨询顾问公司计世资讯把教育信息化市场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和其它教育;而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主体,正在实践中不断试验新的应用。
在人大目前比较成熟的应用中,教学辅助软件是个典型。通过这个软件,可辅助学生整个学习过程,从网上选课,到上课,到课下复习看辅助材料,学习的全过程都可以通过网上进行。而且该软件将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资料阅读进度和讨论情况,通过这些纪录可以对平时成绩和教学效果做出评价。
人大的顾涛认为,未来数字校园的应用,将集中在数据挖掘上。通过对信息数据的统计和挖掘,开发基于这些数据的服务,将是未来数字校园最普遍的应用。
顾涛举例说,电子校务系统将提供动态的数据分析,对学校历年来教授及副教授数量的变化进行统计和分析,从而发现本校哪些专业和学科需要加强师资力量,实现利用数字手段助力学校的发展。
对学生数据的深入分析同样可以产生各种应用。比如通过统计学生在校园食堂刷卡吃饭的消费数,通过分析一段时期累积的数据,基本可以判断其消费能力和经济状况,从而作为学生申请困难补助和助学贷款的参考条件。
顾老师介绍道:“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中统一规划非常重要。信息化的发展是有主线的,而校园信息化的建设更尤其特殊性,教学科研才是主题,更方便快捷的服务与教学才是我们的重中之重。”
“数字校园是现实学校的数字神经,其建设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顾涛称。回到正在测试中的电子校务系统,顾涛说,随着基于数据挖掘各项应用的开发,学生在学校完整的学习生活经历,都将在电子校务系统中有所反映。
当然,还不是现在。顾涛解释说:“这些深层应用的实现,至少要等三年以后。因为必须要经过这段时期的数据积累,才能对其进行分析。”
“我们希望充分利用互联网和网络的优势,提高学校行政管理的效率,发掘人力资源的潜力,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同时也会有许多崭新的应用应运而生,学生们可以在网络上分享他们的想法,而教授们也可以共享他们的课题和研究成果,甚至可以建立网上的跳蚤市场帮助学生流通剩余物品。技术让我们可以建立起一个社区,而互联网在其中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顾涛谈道。
赛迪顾问计算机与软件事业部分析师张菊认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对研究型大学的信息化建设来说,将成为重中之重。通过文献和知识资源的数字化,图书馆将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建筑物,而是知识承载平台。各实验室各系的资源在数字图书馆中相互交流,使图书馆成为大资源库,实现比检索、访问等简单功能更多的科研应用。
“数字图书馆将成为研究型大学数字校园信息化建设的枢纽。”张菊说。
应用带来新商机
如果把“应用”比作“车”,那么,承载这些应用的校园网就是“路”了。
据顾涛介绍,人大校园网建设始于1997年,随后第三年进行一次升级改造。到今年11月底人大将应用思科的核心交换机完成校园网的第三次升级。届时,人大校园网将变身为万兆主干网,通往各楼宇建筑物的带宽为千兆,而到桌面带宽也将达百兆。
目前人大校园网有23000多个信息点,近千台网络交换机。校园网通往外网的带宽分别是中国教育与科研网的千兆出口和网通的百兆出口。
人大校园网建设在全国高校系统中并不是个例。据了解,北大、清华、山大、深圳大学等校园网已先后升级为万兆主干网。
据张菊透露,赛迪顾问的统计表明,全国80%的高等院校已经完成校园网建设。
分析师普遍认为,对IT厂商这意味着巨大的商机。网络设备商已经从校园网建设中尝到甜头,原有网络的升级对IT厂商也是新机遇。以人大二次升级后的千兆校园网为例,据教育科研网的统计,日常教学时段最高网络流量为894兆,同时学校租用中国网通的百兆出口,也基本都用上了。
而有“路”之后还必须有“车”,因此致力于教育应用研发的公司也会从中获益。
业内人士认为,由于很多学校缺乏管理经验和理念上还没接受为运营维护投资,这将为专注于建网和维护的外包厂商创造商业机会。
而这些只是数字校园建设大蛋糕上的一小块。根据市场调查公司IDC8月下旬发布的最新报告,2009年国内教育信息化市场规模将达到44.093亿美元。从2005年至2009年,增长速度将高于整体IT市场的增长(14.3%),2004年至2009年国内教育行业IT支出的年复合年平均增长率为15.0%,高于IT市场14.3%的整体增长速度。
人大建成万兆校园主干网后,所有的学生宿舍楼和办公楼都已接入网络。而全程参与的顾涛,对网络设备厂商的认识也在加深。
在应用建设上,人大没有走其他学校常走的整合之路,而是整体推倒重来。原来各业务部门的系统,实现方式不尽相同,数字人大建设小组通过统一规划和设计,在较高的起点上,统一标准和平台,开发电子校务系统。
校园CIO的新角色
“目前国内院校还不适宜设立校园CIO(首席信息官),但需要数字校园建设者像CIO那样思考和工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称,数字校园与企业信息化类似,也是“一把手工程”。
但由于国内学校体制等原因,各院校副校长按其职能分工,比如各自分管科研、外事等职能。而校园CIO如果分别与其协调,沟通成本将大大增加。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种种限制。比如在采购环节,高校信息化采购通过政府采购的途径,而在招投标过程中,不一定会选用到学校以往信息化建设的品牌。以前学校采用了某种品牌的服务器,而在招标后有可能给该校招来其他品牌,这又将增加其相关软件的成本和人员培训等费用。
“从规划到设计实施等各环节,技术与商务紧密结合,校园CIO所负责的是一个系统工程。”上述业内人士为校园CIO工作的划分是三分技术、七分协调。这需要他们不仅有大型网络的配置经验和技术,还要有极强的沟通能力,因为在学校是按职能而非业务流程来划分部门。
计世资讯分析师郭莉认为,在有效沟通和助力教学与科研外,校园CIO必须思考如何在节省软件和硬件设备投入的同时,完善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
基于网络的应用在最初由用户的需求推动,而现在已经转变为IT厂商拉动。IT厂商利用先进的技术,创造和引领用户的需求。在让用户体验到先进技术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帮助客户改善他们的业务流程,提高生产效率,创造新的价值。
曾考察过台湾高校信息化的顾涛发现,台湾高校除了网络管理水平高之外,在建设中也追求经济实用。这启发他提出“建设适宜的数字校园”。
针对一些院校盲目上大型机和高档设备,一位业内人士警告说:“够用就好,盲目会付出严重的代价。”大型设备对运行环境的要求高,而更重要的是,其用途大小,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管理水平和经验。
在采访中,顾涛一直“投入和产出要成比例”不离口。他还计划将来把网络终端的PC换成只具有定制功能的网络电脑(NC),“等各项核心应用逐步上线,随着培训和推广的展开,更换NC这类细节问题将水到渠成。”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