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由于年轻的父母正处于创业阶段,没时间带孩子,他们常常把孩子交给赋闲在家的父母。据我省某部门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我省有近一半的孩子是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长大的。
应该说,身体好、有精力的老年人,晚年闲赋在家,搞好“隔代教育”,可以使儿女腾出精力干好自己的职业,能给家庭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可是“隔代教育”的问题也是接二连三地来了,老人对孩子的溺爱问题、孩子的性格孤僻问题、与父母感情淡漠问题等等,这一切都让年轻的父母们苦恼不堪。
在长春某事业单位工作的李女士因为和爱人工作繁忙没时间带孩子,就把孩子放在公婆家里。结果一段时间后,她发现孩子对她竟然有了些许敌对态度,不让她抱、不让她哄,她说什么孩子总是不听。公公婆婆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知道两岁的孩子已经对妈妈产生了极大的不满,只好又让孩子和妈妈住在一起。
在长春市政府工作的林先生在一个周末放下繁重的工作,回父母家看望父母和5岁的女儿。林先生发现,孩子对爷爷说话特别蛮横、没礼貌,于是,就沉下脸来批评他。可这时,林先生的父亲说:“你一个月都不回来一次,好不容易回来了就骂孩子,再这样就别回来了。”父亲这么一说,林先生只得无奈地收回了批评女儿的话,而女儿却一脸胜利的表情。林先生遇到的问题可能是大多数家长都曾经头疼过的。长春市第68中学负责德育工作的李冰老师说:“由于‘隔代亲’的缘故,老人对孙辈的溺爱比父母更甚。他们对孩子的生活实行‘全方位服务’,老人也因心疼孩子,不管孩子有什么缺点,都不能及时予以纠正。这样做不利于孩子养成独立的人格和坚强的生活意志。在这种由老人搭建的‘温室’里生活的孩子,久而久之将形成任性、缺乏独立性、生活意志薄弱等弱点,将来很难适应社会环境。”
李冰老师认为:“‘隔代教育’最严重的问题是不利于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和自我超越的性格。与年轻父母相比,老人们的养育和教育观念相对传统,往往与现代社会脱节。老人们希望孩子乖巧、听话、稳稳当当不出格,因此他们不善于运用有创造性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孩子因好奇心而表现出的‘破坏’、‘冒险’等行为,总是急着制止,缺乏引导。所以,‘隔代教育’容易造成孩子接受新知识慢,反应也不灵敏,不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隔代教育”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家长所希望的。许多年轻的父母表示,把孩子交给父母去抚养和教育,是无奈之举。长春某装潢公司的孙某在成立公司那年生了女儿,由于公司刚刚成立,事情太多,夫妻两个人根本没有精力和时间照顾女儿,只得求助于爷爷奶奶。现在女儿已经15岁了,跟自己一点都不亲,天天跟爷爷奶奶在一起。
很多家长都是迫于工作忙没办法才让老人带孩子。“隔代教育”在我省已经作为一种家庭教育方式长期客观存在。那么,如何兴利除弊,充分发挥“隔代教育”的优势,成为祖父母和年轻父母及所有关心孩子健康成长的人们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李冰老师认为,搞好“隔代教育”最主要的是沟通。首先,孩子的父母应该加强和老人们的沟通,对老人溺爱孩子等错误的做法,既要坚决表明自己的态度,又要耐心和老人商量,尽量减少正面冲突。通过沟通与老人形成共同的教育观,从而形成更符合时代的新的“隔代教育”,形成三代人的和睦关系,这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项良好教育。要充分利用隔代抚养与父母抚育的各自优势,两代人经常探讨孩子的培养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开放的家庭环境。其次,年轻的父母一定要明确:自己才是教育孩子的真正主角。一定要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与孩子交流,决不能把孩子放在老人那里几周甚至几个月都不看一次。应该尽量抽出时间与孩子谈心,一起做游戏,讲故事,周末带孩子外出活动,放假带孩子出去旅游等,这样才能让孩子在全家人的关爱中健康成长。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