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是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与京、津、沪相比,重庆市具有十分突出的特点:农业人口占大多数,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别。正是这些特点决定了重庆市的基础教育发展必须走自己的路。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不断深入,重庆市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了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十五”期间,重庆市着力抓好教育信息化的规划、建设、应用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
进入“十一五”,重庆市又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宏伟目标: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教育信息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建设达到西部领先。为了实现这一远大目标,重庆市提出了“搭建三个平台”、“推进五项水平工程”和“构筑三条保障线”的战略举措。
重庆市面积8.23万平方公里,人口3200万,农业人口占76%,是一个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现有各级各类普通中小学10127所,其中农村中小学8318所,占全市普通中小学的82.1%。近年来,重庆市针对农村中小学量大、面广、点多、质弱的实际,瞄准信息化这一时代发展趋势,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为全市基础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一、快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成为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
“十五”初期,重庆市根据教育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和全市教育实际,明确提出用5-10年时间,在全市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以此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近几年来,重庆市着力抓好规划、建设、应用这三个方面的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市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1.立足全局抓规划
事业发展,规划先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将教育信息化工程列为我市“十五”时期“八大重点教育工程”之一,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奠基工程来抓。市政府成立了教育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在摸清家底、反复论证并学习借鉴其他省市先进经验基础上,以前瞻性眼光和战略性思维,坚持全市一盘棋,按照“以应用为核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并进为宗旨”的总体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分类推进、突出重点、逐步到位”的原则,制定了《重庆市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施意见》。全市在做好硬件建设统一规划的同时,尤其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包括教师全员培训、信息技术专业教师配备、市教育城域网管理中心技术人员配备等规划。各区县(自治县)也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在财政、计划、电信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下,积极采取措施加以落实,确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序推进。
2.“软”“硬”并举抓建设
科学规划,重在建设。在全市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坚持“硬件从实”,本着够用、好用、适用的原则,做到既经济实用,又方便扩容升级,既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又避免贪大求全造成资源浪费;坚持“软件从严”,着力加强教师培训,完善管理机制,提高现代信息技术资源的应用水平,促进“软”、“硬”件建设相得益彰。
(1)夯实信息化基础设施。截止2006年底,全市累计投入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资金14.5亿元。中小学计算机数量从2000年的8.8万台增加到23万台,平均每年净增计算机2.8万台,生机比从50∶1达到了20∶1。计算机教室从1560间增加到5630间,多媒体教室从880间增加到3895间,语音教室从100间增加到428间,电子阅览室从195间增加到535间。五年卓越追求,五年跨越发展,全市中小学信息化硬件设施进一步夯实,基本满足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编织一张覆盖城区辐射农村的教育网。在城市和城镇,区县教育城域网从无到有。目前已建成教育城域网18个,占区县总数的45%;建成中小学校园局域网2304所,其中有575所中小学建成规范化的数字校园网,400所中小学共10538个班实现了“班班通”;全市共有6000余所中小学通过卫星宽带网和互联网实现了上网,城区以上中小学上网率达100%。在农村地区,全市38个区县的8594所农村中小学建成远程教育“三种模式”,农村远程教育覆盖率达到75%,受益教师和学生超过300万人。
(3)建设一个内容丰富的教育资源库。完善学科资源库,拥有包括各学科素材库、题库、多媒体CAI课件库、教育论文库、图片音效库和共享软件库等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大力开发本土资源,与西南大学合作,集中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将教学录音、录像带、幻灯、投影片资料以及多媒体光盘资料压缩制作成视频点播节目。城区学校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实施交互式、合作式教学;农村学校可以通过天网下载、收看空中课堂节目进行同步教学或辅助教学;边远山区学校可以利用教学光盘优化教学。优质教学资源基本实现城乡共享,有效地缓解了我市农村办学条件简陋、教学资源匮乏等问题,促进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打造一支高效精干的师资队伍。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近年来,全市共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网络工程师双认证培训、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培训、远程教育项目培训共200余次,培训信息技术教育教师7600人次,网络管理、技术人员2000人次,远程教育项目管理、技术人员8000人次,中小学学科教师10余万人次,初步建立起了一支结构优良、高效精干的专兼职教育信息化教师队伍。
3.着眼应用抓普及
建好设施的目的在于应用。基本搭建起教育信息化基础平台后,全市坚持“应用引领发展”和“宁可用坏,不能闲置”的理念,围绕教育信息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下功夫,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1)科研引领,物化成果。“十五”期间,全市共承担全国重点课题31个,中央电教馆立项课题94个,建有市级专项课题209个,区县级课题400余个。依托在渝高校、市电教馆、教育科学院成立了信息技术应用研究中心和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帮助学校开展课题研究。通过开展广泛的课题研究,极大地推进了学校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综合研究》、《网络环境下新型教学模式研究》、《重庆市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三种模式”教学应用研究》等科研成果多次在全国获奖并交流推广。
(2)典型引路,以点带面。持续开展创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活动,创建“全国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25所、市级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80所、区县级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335所。通过评比创建活动,以评促建,以评促用,极大地提高了我市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水平。在农村,大力推广“一机三用”的黔江模式,即远程教育设备和资源“上课学生用,课余教师用,节假日农民用”。教育部、中央电教馆充分肯定了重庆在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服务“三农”方面所作出的积极探索。同时,认真开展中国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远程合作学习课题研究,探索出“资源互动”的石柱模式,石柱县的10所远程教育项目学校通过 “资源互动”,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开展跨学校、跨区域、跨时空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课程引导,落实活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得到不断加强。从2001年开始,在全市小学三年级以上全部开设信息技术课,做到了课时、教材、教师“三落实”。目前,全市小学、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课开课率分别为60%、80%和100%。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观摩活动、优质课竞赛及征文活动,近3年来,全市共举办大型应用观摩活动8次,优质课竞赛20次,市级远程教育征文活动2次,为广大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平台。组织学生参加网页制作、电脑绘画、机器人设计等竞赛,2006年有1753人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其中151人次荣获全国等级奖,6名学生在亚太地区青少年机器人足球锦标赛和第三届国际青少年机器人大赛中获金银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十五”期间,重庆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推动全市基础教育整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我们的主要体会是:第一,规划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科学规划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础,规划既要体现前瞻性、又要注重可操作性。第二,队伍是关键。教育信息化是一项需要高素质师资为强大后盾的人才工程,建设一支适应教育信息化需要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第三,应用是目标。建网建库建队伍,最终目的应该体现在使用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设备的使用效益。第四,投入是保障。构建稳定、合理、多元的投入机制,确保经费的投入,是实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市教育信息化建设还面临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队伍素质和应用效率有待提高等诸多问题。重庆作为年轻的直辖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依然任重道远。
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目前,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志。今年3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重庆代表团的审议时,为重庆发展导航定位,提出“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全市“教育要在城乡统筹问题上走出一条路来”,必须把信息化建设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举措、更充分的投入,通过抓好信息化建设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具体来讲,就是要“围绕一个目标”、“搭建三个平台”、“推进五项工程”和“构筑三条保障线”。
1.围绕一个目标
“十一五”期间,重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实现全市教育信息化。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协调发展机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建设达到西部领先水平;建设国内领先的完备的应用系统,成为西部教育教学资源高地;努力使教育信息化建设为推进教育自主创新、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构建和谐重庆发挥出重要作用。
2.搭建三个平台
创造性做好资源应用的三个平台建设。一是搭建好市、区县远程教育硬件平台。在加大市级远程教育平台建设力度的同时,支持帮助40个区县电教馆(站、中心)建好硬件平台,实现市、区县两级平台的互联互通。二是搭建好市、区县信息化管理平台。创建高速率、高稳定性、高安全性的网络环境,促进我市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管理、行政事务管理的办公无纸化、电子化、自动化。三是搭建好市、区县教育资源平台。建立重庆市教育资源超市和教育资源库,形成共建共享的市、区县、学校三级教育资源库群,为区县和学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实现我市教育资源共享。
3.推进五项工程
(1)推进城域网建设工程。重庆现有18个区县已经建立不同覆盖面的教育城域网。要实现优质教育资源高度共享,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加大城域网的建设力度,提高城域网的资源覆盖率。“十一五”期间,将教育城域网建设扩大到30个区县以上,特别是将关注点和投入重点放在边远区县、贫困区县和三峡库区,支持这些地区建好城域网,通过加强信息化提升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2)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建设工程。今年,我市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将全面覆盖农村中小学。今后,应把远程教育工作的重心由建设转向管理和应用,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与新课程改革相结合,促进教育教学方法的革新;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远程教育资源应用与教育均衡发展相结合,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同时,组织开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质课竞赛和市级信息技术示范校送教下乡等活动,促进现代远程教育设备设施的使用效率的不断提高。
(3)推进“校校通”建设工程。加快校园网建设,到2010年,全市乡镇中心校以上的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建成功能齐备的校园网,让网络进入教学区、行政管理区和教师生活区,利用网络和资源进行教育教学。加大计算机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电子阅览室和语音室的建设力度,提高生机比例,到2010年,城市高中和初中最低生机比达到9∶1,城市小学最低生机比达到12∶1,农村高中和初中最低生机比达到15∶1,农村小学最低生机比达到20∶1。推进学校“班班通”建设,到2010年力争100%的城市中小学和60%的农村中小学实现“班班通”。
(4)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全面开展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使80%的教师达到《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力争每个学校至少拥有1名信息技术专家。继续抓好市、区县、学校信息技术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教研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其指导信息技术教育的能力。加强网络管理和维护人员的专业培训,确保信息教育设施设备高效运行。逐步打造一支涵盖技术管理层、骨干应用层和普及运用层的高素质信息技术队伍,使更多的教师能够熟练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育教学。
(5)推进教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应用工程。加强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加强资源开发、研究、利用。采取引进和自主开发相结合的方法,按照“统筹规划、统一立项、分工协作、共建共享”的原则,进一步建好教育信息资源库,整合各级教育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建立全市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源征集、遴选、认证制度。加强校际间的网上交流,发挥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的带动作用,跟踪教育改革与发展前沿,使农村边远学校借助信息交流,实现办学水平的同步提高。
4.构筑三条保障线
(1)完善管理机制,提高应用绩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管理机制,市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和管理全市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各区县负责本区域内信息化建设工作,形成全市教育信息化的组织管理体系,打好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战。构建专家引领、合理规划、严格论证、科学决策的教育信息化投资决策机制,健全教育信息化项目的立项、实施、监理和评估制度,健全市、区县、校三级管理网络,推进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持续发展。加强教育信息化的安全管理,增强信息系统应急处置、防止失窃密等安全保障能力,通过技术手段构筑信息化安全屏障。
(2)完善投入机制,优化设备设施。坚持以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信息化建设经费。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远程教育所需经费纳入学校公用经费预算支出,设立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专项经费,用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设施设备更新、资源建设、网络维护等开支。调整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加强经费管理,确保将有限的资金优先用于信息化建设,坚决禁止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性收费截留或挪用,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将从严查处。
(3)完善考核机制,确保持续推进。建立健全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督导考核机制,制定合理的考核指标,将信息化工作作为学校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将教育信息化有关指标纳入各类学校评估体系之中。在教师职称评审、资格认定、各类优质课评选中,将信息技术运用技能作为必备条件。建立激励机制,继续抓好各类信息技术教育示范学校、实验区建设,建立信息技术应用工作定期总结表彰制度,调动各地、各校推进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确保全市基础教育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来源:《中国教育信息化》(基教教育)2007年5月(总第157期)P5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