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既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均衡,特别是城乡学生在分享教育公共资源上的差距较大,并且仍在进一步拉大。
教育公平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相对的、具体的、发展的,绝对的教育公平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要真正做到以科学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即以发展求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扶困保公平。
教育公平是指国民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平等和公平地占有教育资源,是社会公平价值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教育公平之所以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制度的道德基础,成为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是因为接受教育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人权,特别是接受良好教育能够显著改善人的生存状态。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没有教育公平就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
近年来,江苏省积极推进教育公平进程。今年省财政安排1亿元,为56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安排专项经费4000万元,资助2万名农村初中应届毕业生免费接受中等职业教育;设立省政府奖学金8000万元,奖励4万名家庭贫困、品学兼优的全日制高校在校生;安排专项资金5000万元,用于高校借款学生在校期间贷款全额贴息,并承担50%的风险补偿金。至今年6月底,全省累计发放国家助学贷款6.4亿元,做到了每一个学生不因贫困失学。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教育不公平的问题依然存在。
当前,教育不公平的现象,既有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也有教育条件的不均衡,特别是城乡学生在分享教育公共资源上的差距较大,并且仍在进一步拉大。以江苏省教师队伍为例,统计数据显示,去年年底全省农村中学专任教师本科学历的比例为32.3%,城镇中学专任教师本科学历比例为67.6%,城乡差距十分明显。从当前严重的择校现象可以看出,教育的群体差距也有加剧的趋势,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比较少,而强势群体则绝对占有优质教育资源。据统计,在全国重点中学,干部、知识分子和高收入家庭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教育不公平现象的存在和蔓延,直接影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也严重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教育公平是理想,是目标,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最伟大的工具”,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取向。教育公平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相对的、具体的、发展的,绝对的教育公平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树立科学的公平观,防止把教育公平等同于绝对的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资源平均分配,防止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教育发展水平等具体历史条件去追求教育公平。既要尽力而为、突出重点,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又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根据实际可能切实维护教育公平,真正做到以科学的发展观推进教育公平,即以发展求公平,以改革促公平,以扶困保公平。
加快教育事业发展,以发展求公平。当前,我国教育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加快教育发展,扩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充足的、优质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受教育机会,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掘和激发一切有利于教育发展的资源和积极性,以发展求公平,把教育公平作为制定教育政策、加快教育发展的基础目标。要在完善政府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的基础上,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困难地区和学校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合理调整教育资源结构,使公共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基础教育倾斜。逐步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的教育差距,从而使教育事业在加快发展中求均衡,在均衡发展中求公平。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以改革促公平。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教育体制,激发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才能有效地促进教育公平。要坚决革除影响教育发展的体制弊端,积极探索和加快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教育自身发展规律、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要吸引民资、利用外资、鼓励捐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资,切实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努力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共同参与、公办和民办学校公平竞争协调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同时,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逐步形成政府依法管理、学校自主办学和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通过改革,使教育事业在新的体制和机制下健康有序地发展,并在制度安排上促进和体现教育公平。
完善扶困助学机制,以扶困保公平。给每个受教育者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权利,让所有接受教育者共享教育改革发展成果,充分体验到教育公平,这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职责。要健全和完善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对义务教育阶段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以及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残疾儿童实行“两免一补”,并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做好扶困助学工作,是保障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必须在健全和完善扶困助学机制方面作出不懈的努力。(作者系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法学博士)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