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农村义务教育将全部免费,教育部副部长张保庆近日披露了这一好消息(8月31日《华夏时报》);广东省委、省政府日前决定从今秋起,在16个扶贫开发重点县的农村开展免费义务教育试点,2006年秋起逐步推广,2008年秋在全省农村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8月29日《人民日报》)。这两者消息颇让人兴奋,意味着农村义务教育免费终于拉开了序幕,走上了征程。 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将产生深远影响。从化解“三农”角度,笔者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抓住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核心,能有效培育化解“三农”问题的强大的内生力量。这种内生力量的壮大,最终会把“三农”问题送进历史教科书。
“三农”问题,是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缩写,其实质是“一个资源秉赋较差的,发展中的农民国家,通过内向型自我积累追求被西方主导的工业化的发展问题”(温铁军语);亦是从“贫困”文化向小康文化过渡的一个历史性问题。形成“三农”问题的因素错综复杂,但不外无“贫困文化”和“制度制约”两个因素。“贫困文化”观点认为,农村贫困是由于农民自身的技能、道德、身体方面的缺陷等因素所致,贫困者不能责怪他人,而应从自身找问题。有一个故事能形象地说明这种观点,一个学者问一个放牛娃,“你放牛干什么”,“为了挣钱去老婆”,“那娶了老婆做什么”,“生孩子”,“那有了小孩让他干什么”,“放牛”。“制度制约”论者认为,农村贫困的根本原因不在农民,而在于外部的社会资源分配制度。具体而言,“三农”的根源在于城乡二元结构,在于户籍制度。由此,形成了化解“三农”问题的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注重教育,力度通过大众传媒、学校教育、文化下乡、新闻下乡等形式启蒙农民,摆脱贫困文化,为农民提供尽可能多地致富的技能、方法和途径。第二种思路是在“农外”,他们要求政府深化农村改革,加大农村投入,取消户籍制度,允许农民工进城,取消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小城镇、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体制等,力求为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争取更多地空间。
从社会学的角度可能,这两种各异的观点其实来源于“责备受害者”和“责备制度”两种理论。前者认为贫困者应对自己的贫困负责,后者认为社会的贫困是结构力量制造和再制造的结果。实际上,这两种观点各自抓住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启蒙农民固然好,增强农民文化素质,赋予农民更多地生存技能、生存欲望,但是若不赋予他们活动的空间,通过“移情”而来的欲望、技能就要变异,成为社会犯罪、社会不稳定的新源泉;若盲目打掉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纷纷涌进城市,而不赋予他们在城市生存的技能,无异于把农民从土地上搬到城镇里,失去土地保障的农民将不得不成为城镇里的新贫民,各种大城市病就蜂拥而来,犯罪、卖淫、乞讨将成为高楼大厦下面的一道去不掉的风景。当前,这两种“景观”在中国已经渐露端倪,威胁着社会的和谐、有序。而制造这两种“景观”的根源亦在于两种观点的互不相补、互不相干的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免费与上述两个观点紧密相连,更倾向于“贫困文化论”然若没有制度的创新,农村的贫困文化现象难有所改观。然而迟迟不实施的农民义务教育免费,已经使深陷“贫困”文化中的农民没有接受外界信息的基本能力,出现一种致富信息“麻木”的状况,他们不是接受改变他们命运的致富信息,收看各类对农类节目,而是迷恋大众传媒散播的都市文化,满足于现有的生存状态,而不思有所改变,以致致力于启蒙农民的涉农媒介陷入困顿,出现了13亿农民受众,涉农媒介日渐萎缩的悖论现象(也许有人说,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但是在这些原因中,他们都不能否定农民文化水平低,识字率低,限制了农村媒体的普及与发展的客观事实)。而都市文化带给农村的却是金钱观念,在“致富”观念的促使下,部分农民通过正规渠道脱贫了,甚至带动了当地群体的普遍脱贫,然仍有大量农民在“致富”的诱惑下,苦于找不到致富的门径,而走向了非法致富的道路,由此,形成了社会不稳定的一个主要根源。犯罪、越轨是其主要表现。在这种“贫困”文化的背景内,即使开放城门,可能一时促进农村发展,却隐蔽的转移了“三农”问题。
而即将实施的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变相增加农民收入是次要的意义,保证了农民子女的初等教育的平等权是最深远的、最直接的意义。当没有失学、退学的义务教育的有效普及时,就开始逐渐生成克服“贫困文化”的土壤,赋予了农民子女接受新知识的基本能力;而接受新一代教育的农民子女不仅会在文化上反哺其父母,而且将会真正拥有农民的话语权。知识就是力量,对“三农”问题深有感触、拥有一定知识的他们会比身在城市的专家学者更关心“三农”问题,他们将比城市“三农”专家们提出更符合农村实际的、更可行的“中国农民首创”。
农民文化素质的提高,继而为农民进城,建设小城镇,准备了智力资源,也就为深化农村改革,最终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注入了农村改革的新动力。由此,免费的农村义务教育不仅有助于生成了启蒙农民的基因,还为 “农”外的各种制度改革积蓄了动力。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