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离开故土,加入到“打工族”行列,而他们的子女大多被留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料,接受“隔代教育”。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这些“留守孩子”的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同时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失学、犯罪等。如此长期下去,不仅影响农村人口的质量,也势必影响农村未来的发展。如何使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更好、更健康地成长,已成为一个应当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11岁的梁馨是淅川县上集镇水田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她10岁的弟弟梁博则在该校四年级就读。由于父母长期在广东打工,他们姐弟二人由72岁的奶奶看管照顾。10月8日,当笔者采访他们时,梁馨突然间泣不成声:“爸妈已出门打工一年多了,我非常想念他们……”
像这样的事情在时下农村并不鲜见。在我省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的山区,劳务输出已经成为农民致富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成为他们供子女上学的重要经济来源。伴随着汹涌的民工潮,农村有许多孩子因为父母双双外出打工而被迫留在家里,成了“留守孩子”一族。而照管这些孩子的责任往往落在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隔代教育”由此形成。
如今在农村,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究竟有多少?对于这些尚缺乏自制力和辨别力的农村“留守孩子”来说,长期脱离父母的监护,依靠年迈的祖辈教育、照顾,他们能否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为真实了解这一情况,笔者选取淅川县为样本,先后深入到部分乡镇的中小学校,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和个别访谈,深切感受到了当前农村“隔代教育”范围之广、问题之复杂。
现状 三成以上孩子接受“隔代教育”
淅川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13.7万人,接近全县劳动力的一半,但其中真正能携带子女到所在打工地上学的人少之又少。
厚坡镇是该县一个有着8万人的大镇,打工经济是镇里的主要经济支柱。镇政府秘书赵宏告诉笔者,全镇外出打工人员达15000余人,每年打工收入过亿元,但也给镇里留下了4879名缺少父母关爱的“留守孩子”,占全镇中小学生总数的44.3%。在该镇中心小学,笔者了解到全校共有1257名学生,其中“留守孩子”就有473名。
地处深山区的寺湾镇共有5200名在校中小学生,其中近一半学生的父母在外打工。寺湾镇上街小学五(2)班班主任师吉拴说:“我所教的班里有45名学生,父母长期不在家的有28人,留守孩子占总人数的五分之三还多。”
淅川县妇联妇女儿童工作部孙祖莲部长介绍说:“全县10.3万名中小学生中,至少有三成以上的学生因父母外出打工而与祖辈生活在一起。”
父母外出打工,谁来担负对“留守孩子”的管教就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在我们调查的双亲外出的518名留守学生中,有419人是托付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占81%;有62人托付给亲朋好友照管,占12%;还有的没有临时监护人,独自一人生活。”这是盛湾镇妇联今年秋季开学时对当地10所农村学校留守学生调查时统计的数据。
笔者通过对淅川县城郊、镇区及边远山区的5所中小学校调查发现,因父母外出务工跟随祖辈生活的学生比例非常大。其中,边远山区小学学生接受“隔代教育”的比例远远高于城郊学校和镇区中心学校。
效果 “隔代教育”令人忧心
既然在农村“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那么“隔代教育”到底利耶弊耶?
不可否认,“隔代教育”有其积极作用的一面。
首先,祖辈家长有充裕的时间和足够的耐心照顾孩子的生活、倾听孩子的叙述。其次,祖孙两代往往某些心理活动相同,两代人很容易成为知音,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关系。再次,祖辈家长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社会阅历和人生感悟,是促进孩子发展和有效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
“隔代教育对于孩子虽然存在着一定的优势,但事实证明还是弊大于利的。”在采访中,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这样认为。
小华在寺湾镇某小学四年级就读。8岁时,他的父母为了生计双双赴深圳打工,一去4年,最近两年均未回过一次家。父母外出时,小华被托付给外公外婆照管。两位老人对小外孙十分溺爱,非常迁就,使孩子养成了任性、倔强的性格。由于缺少最直接的父母的亲情关爱,小华从小就对人冷漠,在学校时常调皮捣蛋。老师找他谈心,他置若罔闻,学习成绩总是在后面“赶鸭子”,课堂作业更是很少按时完成。
据调查,淅川县农村中小学里,不少后进生都是像小华一样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
有关方面对淅川县5个乡镇接受“隔代教育”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抽样调查,发现有43%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30%的学生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尤其是各班成绩倒数后几名的几乎都是接受“隔代教育”的学生。
荆紫关镇一中校长程银良说:“学习成绩仅仅是这些孩子凸显的一个方面问题。更令人担忧的是孩子的综合素质、品德教育和人格培养问题。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由于父母长期不在家,缺乏亲情沟通,祖辈们又往往无法进行正确管教和引导,致使孩子们在心理和生理上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表现为沉默孤僻、冷漠、自私自利等。在情况严重的学生身上,厌学、逃学甚至辍学倾向比较明显,有些孩子还出现了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的不良行为。”
为什么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会比较集中地在农村“留守孩子”身上表现出来?多年来一直关注农村孩子教育问题的淅川县关工委副主任全文杰认为,这与监护人的教养模式有着密切关系。
全文杰说,在农村,老年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知识结构、教育方式都比较陈旧,特别是在偏远山区,隔代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孩子,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他们都无法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养育重任。对于隔代人的教育,他们往往仅停留在保证吃饱、穿暖的层面上,部分监护人连孩子在校读几年级几班、班主任姓什么都不知道,更谈何家庭教育?
此外,由于祖辈对孙辈往往较多地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但求物质、生活上的满足,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即使孩子犯了一些过失,也认为“树大自然直”,姑息纵容,使孩子得不到正确、严格的家庭教育。有的孩子学习不够用功,得过且过;有的孩子生性骄横,漠视校纪;有的孩子玩心很重,上网吧、逛游戏厅。
“祖辈家长对孙辈的溺爱和护短,还造成孩子很难接受其父母、老师的严格要求和批评,容易形成感情隔阂和情绪对立,使正常和必要的教育难以进行。”淅川县教体局办公室主任陈宏昌不无忧虑地说。
对策 填补家庭教育真空刻不容缓
诚然,在短时间内“隔代教育”是不可避免的。要让家长在外出务工时都带上子女不现实,让父母待在农村不出去也不可能。那么,父母外出务工留下的家庭教育真空由谁来填?
有着54年教育工作经验的原淅川县二小校长、退休老教师李显明认为:成功的教育应是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和谐教育。要解决“隔代教育”问题,需要家庭的配合、学校的参与、社会的关注。
“对于父母来说,抚育子女是义务、是责任。为了子女的未来,做父母的最好不要双双外出,至少要留一人在家,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教育和督导。同时,在外务工切勿忘记在家的子女,要经常通过电话、信件等形式,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多跟监护人和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的动态。”
“祖辈对孙辈的教育,则要跟上形势、转变观念,做到严爱结合,不能娇生惯养。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孩子和其父母多接触,疏通感情,两代人共同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家庭教育的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
淅川县教体局副局长王建刚认为,各级学校的教育理念应由单纯追求升学率转变为追求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上来。除对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定期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外,老师要加大家访力度,掌握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并经常与外出务工家长联络,介绍其子女的情况,争得他们的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此外,社会各方面也要形成合力,营造社会各方共同参与、密切配合的关爱“留守孩子”的良好环境。
“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消除‘隔代教育’问题,则需要政府从政策方面予以引导、支持”,淅川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王彦超说。“一方面,要改革现有户籍制度,逐步弱化乃至取消与户籍相联系的城乡隔离的各种制度,使流入地的农民享有与城市市民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同时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待遇,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收费标准,改善民工子弟就学条件,使外出务工的父母们有条件把子女带到自己的就业地上学。另一方面,要不断壮大民营经济,利用各种资源优势发展民营企业,吸纳农村众多富余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此举既能使家长们实现致富和抚育孩子的‘双赢’,又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推进城镇化进程。”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