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中国的区域发展实践为基础,创造性地提出了“五个统筹”和“和谐社会”等重要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创新。其中,建设和谐社会的内涵之一就是实现区域间的和谐与统筹。以和谐和统筹为目标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发展实践,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将始终面临着如何适度调控区域差距的艰巨任务——这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重大课题。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进而缩小区域差距,达到区域间的和谐呢?分析表明(限于篇幅,相关数据从略),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加大欠发达地区的教育投入,促进其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
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在欠发达省区表现得尤其突出,即区域内也存在着不平衡性。从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及其协调共生”来看,这种不平衡性主要表现在:(1)省区内部诸地市州之间的不平衡性;(2)该省区与其它省区市特别是发达省区市之间的不平衡性;(3)该省区与全国平均状态之间的不平衡性。这三种区域不平衡性,是一个省区的历史过程、人地关系和区际联系三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已严重地制约了一个省区和谐社会的发展空间——发展路径和发展幅度。因此,欠发达省区的和谐发展,必须突破区域不平衡性的限制。这也是国家应给予高度重视的。
区域发展水平可以选择“人类发展指数”(HDI)来标度。“人类发展指数”是国际社会特别是《人类发展报告》等普遍采用的用以标度区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数,它包括“预期寿命指数”、“体面生活指数”和“教育成就指数”三个分指数,是三个分指数的算术平均数。
一个省区在不同时间的发展水平、不同区域在同一时期的发展水平和不同区域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水平,都可以用“人类发展指数”来标度。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区域实践研究表明,欠发达省区的“人类发展指数”分别与这个区域的“预期寿命指数”、“体面生活指数”和“教育成就指数”呈正因果反馈关系:(1)“人类发展指数”和“预期寿命指数”之间或者相互促进增大或者相互促进减小;(2)“人类发展指数”和“体面生活指数”之间或者相互促进增大或者相互促进减小;(3)“人类发展指数”和“教育成就指数”之间或者相互促进增大或者相互促进减小。
二
运用系统动力学所进行的“人类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指数-体面生活指数-教育成就指数”系统的定性模拟分析表明,欠发达省区在上述三对正因果反馈关系中,“人类发展指数-教育成就指数”这一对因果反馈关系是最主要的,它左右着“人类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指数”、“人类发展指数-体面生活指数”这二对因果反馈关系。这表明“人类发展指数-教育成就指数”这一对正因果反馈关系的好坏属性——良性和恶性——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以划分出良性的正因果反馈关系和恶性的正因果反馈关系。
区域发展的实证分析表明,在诸多甚至全部欠发达省区中,“人类发展指数-教育成就指数”这一正因果反馈关系,在历史和今天多呈现为恶性的正因果反馈关系:由于体制、理念和经济发展水平等综合因素的作用,区域发展水平低下即“人类发展指数”低下,导致了对教育投入很少即教育成就指数低下;而教育成就指数低下,又极大地限制了区域发展水平的提高即限制了“人类发展指数”的提高。显然,这样的正因果反馈关系,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我们期望,这种恶性的正因果反馈关系能够转换为良性的正因果反馈关系——由“人类发展指数”和教育成就指数之间的极大限制转换为“人类发展指数”和教育成就指数之间的极大促进。
运用系统动力学所进行的上述系统的定性模拟分析和对区域发展历史和现状的实证分析表明,欠发达省区的“人类发展指数-教育成就指数”这一对因果反馈关系,不仅是最主要的,而且比较容易完成由“恶性”正因果反馈关系到“良性”正因果反馈关系的转换。这一结论最一般的意义,就是只要想办法不断地提高教育成就指数,通过良性的正因果反馈关系的机制,就可以实现教育成就指数和“人类发展指数”以及预期寿命指数、体面生活指数的不断提升,进而促进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缩小不同地区间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三
“教育成就指数”是由二项重要的指标——“成人识字率指数”和“综合入学率指数”——经过公式计算得出来的。在综合入学率中,包括小学入学率、中学入学率和大学入学率。其中,小学入学率又与成人识字率有极其密切的联系,二者具有同一性。从教育经济学和教育计量学看,若提高同一数值的大学入学率、中学入学率和小学入学率,则教育成本国家投入的比值相差巨大:大学教育成本的国家投入十几倍于中学教育成本的国家投入、几十倍于小学教育成本的国家投入。这表明,通过投入来促进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即小学的入学率和中学入学率的提高)是最经济的路径。同时,小学入学率的较大较快提高,意味着今后成人识字率的较大较快提高。
那么,提高基础教育的水平,就可以促进欠发达省区的经济发展吗?这实际上与欠发达省区的技术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构成及其发展过程中,其主要的支撑技术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成熟技术”。劳动者只要具有小学或中学的基础文化背景,就可以通过技术技能的培训,比较容易地掌握这些“成熟技术”。从主要劳动者的文化背景看,大力发展小学和中学这样的基础教育是符合欠发达省区的区域特征的。这便于劳动密集型产(企)业的发展,完全符合欠发达省区本身的省(区)情和我国欠发达省区仍然较多的国情(人口数量巨大,就业需求空间巨大)。
四
研究表明,通过对基础教育投入的较大增加,可以提高教育成就指数,因其良性的正因果反馈关系的作用,“人类发展指数”也会有较大提高;“人类发展指数”的较大提高,因其良性的正因果反馈关系的作用,预期寿命指数、体面生活指数也会有较大提高。这是我们所期望的欠发达省区的美好发展图景。这样的图景预示着——一个省区内部诸地市州之间的差距、该省区与其它诸省区市特别是发达省区市之间的差距和该省区与全国平均状态之间的差距——这三种区域差距会在区域发展的自组织过程和区域发展的他组织过程中得到不断的优化调控,以期达到不至于限制欠发达省区在21世纪中持续发展和崛起的适度的区域差距,为全国和欠发达省区的区域和谐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区域条件。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通过基础教育的加强,可以促进欠发达省区的发展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欠发达省区与发达省区之间的发展差距,这是逐步实现区域和谐社会建设的很好路径。(作者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