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地方人为地制造了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或典型学校。这些重点因为是人为的靠政府行政手段制造的,所以不仅缺乏典型意义,而且令其他学校望而却步,甚至心生妒意,这样的重点早就没有了典型的意义。
·不要说中国东西部差距很大,就是像上海、北京这样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其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短时间内也是无法消灭的。因此均衡必须分区域实行,广泛意义上的均衡是不现实的。
早在2500年以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当代评价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平等度如何。我以为,目前我国学校之间的不均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办学条件不均衡。办学条件不均衡主要是政府投入不均衡造成的。我们的财政理应是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主要应用于人民群众的公共事业,这包括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城市建设等人民群众的公共事业。公共财政必须体现公平性、公正性。政府不应该对一些学校投入的多,而对另一些学校投入的少,不应让一些人占有本属于另一些人的利益。因此政府应致力于办好每一所学校,公平地分配资源。A区的学校、B区的学校……以至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所拥有的生均占地面积、生均建筑面积、生均仪器设备占有值等都大体相当。
二是师资配置不均衡。现在的择校热实际是“择师热”,好学校往往集中了好教师,所以才形成了择校热。师资配置即便不是有意将好教师集中在某一种学校,也难以保证让所有学校教师水平大体相当,这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问题仍旧在于我们的观念。如果我们观念上认识必须主持公正,我们在教师配备上不仅不抑弱扶强、不杀贫济富,而且应实行严格的教师交流制度,让所有的干部和教师都纳入有序的交流制度中去,这是政府及其主管部门应该做得到的。教师配置的均衡其影响远远大于办学条件的均衡。
三是管理水平不均衡。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校长水平有差异,另一方面我国缺乏一部明确的、切实可行的办学规范。各级督导机构对学校的督导评价往往缺乏严格的、相对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于我们没有统一的管理规范,所以学校换个校长必换个口号、换个做法,使学校之间有很大的差距。这差距中最值得关注的是许多学校并不能致力于教好每一个学生。
实现均衡就要逐步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化、学校管理规范化。政府要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学校要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这就是教育公平,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
中国是传统观念很深的国家,传统观念一旦形成又难以纠正。现在许多人从思想深处不赞成教育均衡,认为任何事物必须有典型,没有典型的带动就不会有全局的成功。但要知道典型主要是靠自己创造的而不是完全靠人为创造的。所以我们的重点常缺乏典型的意义,即好看不好学,教育就是这样,许多地方人为地制造了一些所谓的重点学校,这些重点因为是人为的靠政府行政手段制造的,所以不仅缺乏典型意义,而且令其他学校望而却步,甚至心生妒意,这样的重点早就没有了典型的意义。
现在全国教育界都在谈教育均衡,而且许多人把教育均衡上升到了建立和谐社会的高度。许多人特别关注农村教育,认为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是当务之急。教育部在2005年5月还特意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文件。文件指出目前我国教育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都存在着差距,各地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努力缩小义务教育发展中的差距。
教育发展必须均衡,这是不容置疑的。中国是一个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让经济上存在巨大差距的地区实现教育的均衡是不可能的,除非义务教育由中央政府直接负责。不要说中国东西部差距很大,就是像上海、北京这样的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其城乡之间的差距在短时间内也是无法消灭的。因此均衡必须分区域实行,即在某一个区域内推行教育均衡,广泛意义上的均衡是不现实的。北京的城区虽然也有严格行政区划,但毕竟城区内各区之间经济和文化之间差距并不太大,因此城区内各区应制定统一标准,逐步推行均衡教育。
现在全国各地都在讲高质量、高标准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何谓高质量、何谓高标准,我以为努力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就是高质量,就是高标准。离开了区域均衡,任何高质量、高标准都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必须致力于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要让所有的适龄儿童少年都有享受平等教育的权利。各级政府不仅要依法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还要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化。(作者为原大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国家督学)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