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资料图片)
Coursera、edX、Udacity三大MOOC平台现在的注册报名人数已超过几百万,这对社会大众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其正面意义不仅在于提供给校外学习者优质的学习资源,更在于通过MOOC促进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模式创新。
但从高校教学的角度来看,MOOC文凭的含金量到底如何?高校如何颁发MOOC证书?这实际上仍然值得我们一探究竟。我们如何能够准确判断一个海量规模的学习者是否真正掌握了课程的要求?这个问题对高校是个很大的挑战。
尽管如此,MOOC仍然给我们带来很多启发。
启发之一:借MOOC之机会,提升高校课程质量。课程质量是大学安身立命之本。接受MOOC的学习者可谓海量,完全超出我们过去所能想象的学习者数量,同时要让大多数学习者满意,承认我们推出的课是好课,这对教师、高校都是很大挑战。对于推动大学提供优质课程起到很大作用。
启发之二:借MOOC之机会,探索大学教学模式创新。我们不得不承认,目前高校教师教学理念基本上还停留在传统的传授式阶段。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讲台下听,这种教学模式一直饱受诟病,但却因各种惯性等因素的存在,一时无法改变。MOOC是一个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时机。大学应当顺应信息时代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积极探索将在线学习、混合学习以及翻转课堂之类的创新性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到课堂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去。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关键在于观念的改变,从教师到学生都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已有教学和学习观点。
MOOC的平台上,教师与学生将会充分讨论,来自全球各地的学习者会将各种问题抛给教师,也许完全超乎我们想象。教师的授课重点几乎改变,不在于将知识传授出去,更多地是在于启发学生以及引导学生进行更有效的学习。
在学生层面,多年来在固有教学模式下成长的学生习惯了应试教学模式,而MOOC的教学模式完全不同。在上海市这次推行的“共享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觉得很累,为什么?学习方式完全变了。因为MOOC的教学模式基本类似国外。在国外,课程学分并不很多,一个学期可能只有4~5门课,但学生要花大量时间阅读、思考、写报告,展示他的学习成果。而中国目前的情况与这相反,学生上课的时间很多,思考的时间不多,也习惯了这种模式,短期内学生可能会有心理上的不适应感。
对于MOOC课程,实际上它最基本的要求有两点,第一,它是优质资源,第二,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它所有的课程都应该在系统中,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这种学习不是简单照搬课堂上的视频。而是要根据知识点、学习进程、教学策略进行学习。让学生一方面能按需学习,另一方面,让他感觉:这是门课程,而不是随心所欲没有节奏。
复旦大学加入了“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的建设。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呢?主要围绕三个方面:1.教学质量要进一步提升,向学生提供最优资的教学资源;2.改变传统的教授模式;3.从组织方面推动在线课程的发展。从MOOC的发源地美国来看,因为没有像中国教育部投入大量经费来建设资源共享课,因此我们看到,几大平台基本组织模式都是大学联盟。那么,在中国如何更好地利用国家财力实施和组织MOOC需要我们积极认真考虑。
“上海高校课程共享平台”已解决的是技术问题,如:学生如何在上面选课?如何参与学习?课程、成绩如何进行统计?另外,作为平台,它的管理应当非常严格。一定要保证平台上的课程质量达到设定标准,在这方面,高校有把控质量的责任。因为在整个过程的管理当中,大学是主体,大学要对自己开的课程负责,要对选课的学生负责。
(本文根据陆昉在“2013高等教育信息化创新论坛”中的发言整理而成。)
特别声明: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